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诗作者及本诗的文体类型,背诵这首诗。
2、理解本诗借言离别情抒发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情感。
3、简析本诗的抒情层次。
1、识记:作者、文体类型与背诵要求
(1)作者简介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 “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为 “李杜”。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多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对自由的追求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2)文体类型
本诗属于七言古诗(简称 “七古”),同时兼具 “饯别诗” 的题材属性。
七言古诗:篇幅灵活,句式以七言为主,可不拘平仄、不限对仗,节奏自由奔放,适合抒发强烈、复杂的情感,契合李白浪漫洒脱的诗风;
饯别诗:以 “送别” 为核心场景,但本诗并非单纯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饯别之机倾诉个人情志,突破了传统饯别诗的题材局限。
(3)诗歌背诵(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2、理解:诗歌借离别抒发的复杂矛盾内心情感
本诗虽以 “饯别校书叔云” 为题,但其核心并非 “离别之愁”,而是借饯别场景,集中抒发了李白内心多重矛盾的情感,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对时光流逝与现实烦忧的愤懑焦虑
开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以直白强烈的句式,将 “昨日” 已逝的惋惜、“今日” 烦忧的纠缠倾泻而出 —— 李白此时虽有才华,却因政治理想受挫(曾供奉翰林却不得重用,后遭排挤离开长安),面对时光飞逝、壮志难酬的现实,内心充满焦灼与愤懑,这是情感的 “底色”。
(2)对才华的自信与对理想的昂扬追求
中间部分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情感骤然转向豪迈。
“酣高楼”“逸兴壮思飞” 展现诗人不因烦忧沉沦,反而借秋景激发的昂扬兴致;
以 “蓬莱文章”(借指校书郎李云的文章如汉代蓬莱阁藏书般典雅厚重)、“建安骨”(指刚健有力的文风)赞美李云,又以 “小谢”(谢朓,南朝山水诗人,风格清新俊逸)自比,暗含对自身才华的自信;
“上青天揽明月” 更是将浪漫想象推向极致,象征对高远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现出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 的豪迈气质。
(3)理想受挫后的迷茫与超脱渴望
结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情感又跌回现实的沉重 ——“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两个生动比喻,写出 “愁绪难消” 的无奈,道尽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但 “明朝散发弄扁舟” 并非彻底的消极避世,而是在迷茫中寻求精神解脱:“散发” 象征挣脱官场束缚,“弄扁舟” 暗合庄子 “渔父” 的超脱意象,是诗人在失意中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体现了 “愁而不颓” 的精神特质。
综上,诗歌情感围绕 “烦忧 — 昂扬 — 迷茫 — 超脱” 的脉络起伏,核心是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非单纯的离别之情。
3、简析:诗歌的抒情层次
本诗共 8 句,情感脉络清晰,可分为四个层次,层层递进、跌宕起伏:
第一层:直抒胸臆,宣泄烦忧(前 2 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以 “弃”“乱” 两个动词,直接点出 “时光易逝” 与 “现实烦忧” 两大核心困扰,语言不加修饰却极具冲击力,为全诗奠定 “愁” 的情感基调,同时引发读者对诗人处境的共情。
第二层:触景生情,转愁为兴(3-4 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由室内的烦忧转向室外的秋景:“长风万里” 开阔雄浑,“秋雁” 象征自由漂泊,这样的壮阔景象瞬间冲淡了开篇的愁绪,诗人转而生出 “酣高楼” 的兴致 —— 从 “愁” 到 “兴” 的转折,体现李白 “乐观豁达” 的性格底色,也为下文抒发理想做铺垫。
第三层:借赞抒怀,昂扬逐梦(5-6 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先赞李云文章(“蓬莱文章建安骨”),再自比谢朓(“中间小谢又清发”),既表达对友人的敬重,也暗含自我肯定;
继而由 “俱怀逸兴” 将两人的情感共鸣推向高潮,“壮思飞”“揽明月” 以极致的浪漫想象,将对才华的自信、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情感达到顶点。
第四层:直面现实,寻求超脱(7-8 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情感从高潮回落:“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 “愁绪难解” 的现实困境,承认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但结尾 “明朝散发弄扁舟” 并非消极妥协,而是在认清 “不称意” 的现实后,选择以 “挣脱束缚、归隐江湖” 的方式寻求精神解脱,为全诗的复杂情感画上一个 “愁而不颓” 的句号。
整首诗以 “情感起伏” 为线索,从 “愁” 到 “兴”,再到 “壮”,最后归于 “超脱”,层层推进,完整展现了李白在失意时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