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鹊桥仙》

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词的作者,背诵这首词。

2、理解本词主旨的新颖独特。

3、分析本词以议论入词的特点及所运用的象征手法。


一、基础识记:作者与词作背诵

1. 作者识记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苏门四学士” 之一(其余三人为何逊、黄庭坚、张耒)。其词风格婉约清丽,善写男女情爱与身世感慨,尤长于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刻画传递含蓄深婉的意境,被后世誉为 “婉约派正宗”。《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其代表作之一,虽以传统七夕 “牛郎织女” 题材为核心,却突破了同类作品的情感基调,成为咏七夕的千古绝唱。

2. 词作背诵(原文)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二、核心理解:主旨的新颖独特

“牛郎织女”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的爱情题材,历代文人咏七夕多聚焦于 “离别之苦”—— 如杜牧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的怅惘,柳永 “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 的哀怨,均以 “同情二人一年一聚的短暂,感慨离别之痛” 为核心。

而秦观的《鹊桥仙》却跳出 “悲离别” 的传统框架,以 “赞真情” 为核心,提出对爱情的全新认知,主旨的新颖性体现在两点:

突破 “相聚短暂” 的遗憾,凸显 “相逢珍贵” 的价值

上阕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是主旨的第一次升华:作者不叹惜牛郎织女 “一年一聚” 的短暂,反而以 “金风玉露”(秋风白露,象征高洁清雅的环境)烘托相逢的美好 —— 即便相聚时光短暂,但这份爱情的纯粹与真挚,远胜过人间那些 “朝暮相伴却无真情” 的凡俗姻缘,将 “短暂相逢” 的遗憾转化为 “极致珍贵” 的赞美。

超越 “朝暮相伴” 的表象,定义 “长久真情” 的本质

下阕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是主旨的第二次升华,也是全词的 “词眼”:作者直接否定了 “爱情需朝夕相守” 的世俗认知,提出 “真正的长久爱情,在于心灵的契合与忠诚,而非物理空间的陪伴”。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爱情题材的局限,将对 “牛郎织女” 的同情,升华为对 “永恒爱情本质” 的哲学思考,赋予了传统题材全新的精神内涵,也让词作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普遍意义。

三、艺术手法:以议论入词与象征手法解析

1. 以议论入词:打破 “言情不言理” 的婉约词传统

婉约词多以 “写景抒情” 为主要表达方式,注重情感的含蓄流露,较少直接议论。而秦观在本词中大胆融入议论,且议论与抒情、写景完美融合,成为推动主旨升华的关键:

议论的位置:置于情感高潮处,画龙点睛

上阕先写景(纤云、飞星、银汉)、叙事(牛郎织女暗度银汉),在 “相逢” 这一情感高潮时,以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的议论,直接评价相逢的价值,将 “景与情” 升华为 “理”;下阕先抒情(柔情似水、忍顾归路),在 “离别” 的不舍中,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的议论收尾,打破离别时的哀怨,将情感推向对爱情本质的思考。

议论的效果:情理交融,深化主旨

这些议论并非生硬的说教,而是建立在 “写景抒情” 的基础上 ——“金风玉露” 的清雅之景,让 “胜却人间无数” 的议论更具说服力;“柔情似水” 的真挚之情,让 “又岂在朝朝暮暮” 的观点更易引发共鸣。议论既升华了情感,又赋予词作深刻的哲理,使《鹊桥仙》在婉约词的 “柔美” 之外,多了一份 “理性的厚重”。

2. 象征手法:以具体意象象征抽象情感与境遇

全词通过多个核心意象的象征,将 “牛郎织女” 的爱情故事与 “普遍爱情的本质” 相联结,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可感可知:

这些象征意象相互关联,从 “背景(纤云、飞星)” 到 “阻隔(银汉)”,再到 “相逢(金风玉露)” 与 “情感(柔情、佳期)”,完整构建了 “牛郎织女” 的爱情图景,也让词作的主旨(赞美真情、超越世俗)通过具体意象自然呈现,避免了直白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