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兼葭》

大纲要求

1、识记《诗经》的相关知识,背诵这首诗。

2、理解《兼葭》中心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掌握《兼葭》重章叠句方法的运用。

4、体会《兼葭》意境的朦胧美。


一、《诗经》相关知识及课文原文

(一)《诗经》核心知识

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 “诗三百”。

内容分类: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地民间歌谣,共160篇,是《诗经》的精华;“雅”分 “大雅”“小雅”,多为宫廷宴乐或朝会乐歌,共105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艺术手法:开创“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比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影响:奠定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如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的题材、结构、表现手法均有深远影响,是研究西周至春秋社会历史、文化、民俗的重要文献。

(二)《兼葭》课文原文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兼葭》中心意象及象征意义

《兼葭》的核心意象围绕“追寻”展开,各意象的象征意义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诗歌的精神内核:

三、《兼葭》“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重章叠句”是《诗经》“风”诗的典型艺术手法,指诗歌各章结构基本相同,只更换部分词语,《兼葭》的运用堪称典范,具体表现及作用如下:

(一)具体表现

结构重复:三章均以“兼葭+白露状态”起兴,接着写“伊人”的位置,再描述“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追寻行为,最后以“宛在+水中位置” 收尾,章与章结构完全一致。

词语替换:仅在关键位置更换近义词,如:

兼葭:苍苍→萋萋→采采(均表茂盛,程度略有差异);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体现时间推移:从清晨结霜到日出未干,再到露水未停);

伊人位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从“对岸”到“水边”再到“水岸”,距离似近实远);

道的阻碍: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从“漫长”到“陡峭”再到“曲折”,难度递增);

伊人踪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从“水中央”到“小沙洲”再到“水中小块陆地”,位置始终飘忽)。

(二)手法作用

强化情感表达:重复的结构让“追寻”的主题不断叠加,更换的词语则展现追寻过程的递进(时间推移、难度升级),使追寻者的“执着”与“怅惘” 更显深沉,情感层层递进。

形成韵律美:相同的句式、相近的节奏,让诗歌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唱(符合《诗经》作为乐歌的属性),同时营造出回环往复、余韵悠长的音乐效果。

拓展意境层次:通过词语的细微变化,既保持了意境的统一性(清冷、朦胧),又让场景逐渐丰富(从清晨到日间,从远岸到近水),使“追寻” 的画面更具动态感与层次感。

四、《兼葭》意境的朦胧美体会

《兼葭》的“朦胧美”是其流传千古的核心魅力,主要通过以下三方面实现:

1.意象的模糊性:无明确指向,留足想象空间

对“伊人”的描写仅用“所谓”二字,未提及性别、外貌、身份,可理解为恋人、理想君主、人生理想等,每个人都能在“伊人”身上找到自己的投射;

“水”的具体形态(河流、湖泊)、“道”的具体环境(山路、河岸)均未明确,仅以“阻”“长”等概括,让场景脱离具体地域,成为“追寻” 的通用象征。

2.场景的虚幻感:“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感

无论“溯洄从之”(逆流而上)还是“溯游从之”(顺流而下),“伊人”始终“宛在”(仿佛在)某个位置 ——“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从未真正靠近;

白露的“霜”“晞”“已”营造出深秋的清冷氛围,雾气朦胧中,“伊人”的身影似真似幻,进一步强化了“看得见、摸不着”的虚幻感,如梦境般缥缈。

3.情感的含蓄性:不直抒胸臆,以景衬情

诗歌未直接写“我很执着”“我很惆怅”,而是通过“道阻且长”的艰辛、“白露为霜”的清冷、“宛在水中央”的失落,间接传递追寻者的复杂心绪—— 既有对“伊人”的向往,也有面对阻隔的无奈,还有不愿放弃的坚持;

这种“藏情于景”的写法,让情感不直白、不浓烈,却如芦苇上的白露般细腻、绵长,留给读者品味与共鸣的空间,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 的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