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湘夫人》

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诗作者及名句。

2、了解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湘君,表现他对爱情幸福的执著追求。

3、理解本诗期约不遇的悲剧情景渗透着屈原遭流放时的忧伤心情和对理想的向往。

4、掌握诗中景物描写的融情入景和因情造景。

5、分析诗中描写布置新房时所用的艺术手法及蕴含的情感。


一、基础识记:作者与作品相关知识

1. 作者:屈原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体的开创者,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代表作除《湘夫人》外,还有《离骚》《九歌》(《湘夫人》是《九歌》中的名篇)《天问》《九章》等。

其人生经历与楚国兴衰紧密相连,因遭贵族排挤、流放,最终在楚国郢都被破后,投汨罗江自尽,其爱国情怀与高洁人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2. 作品名句(需重点识记)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篇经典写景句,奠定全诗意境)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借香草起兴,抒怀恋之情)

“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结尾抒情句,表执着与怅惘)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宽慰,藏无奈与坚守)

二、核心内容理解:抒情主人公与情感主旨

1. 抒情主人公

全诗以湘君为抒情主人公,湘君是传说中湘水的男神,与湘夫人(湘水女神)为一对相恋的神灵。诗中以湘君的视角,完整展现了他为与湘夫人赴约而筹备、等待,最终因 “期约不遇” 而失落的全过程。

2. 情感与主旨

表层情感:湘君对湘夫人的深切思念、对爱情幸福的执着追求,以及约期未至的失落、怅惘与感伤。诗中细致描写了湘君 “筑室水中”(布置新房)的殷切准备 —— 从选址(“葺之兮荷盖”“播芳椒兮成堂”)到装饰(“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每一处细节都体现他对这场约会的珍视与期待;而当期待落空,“捐袂”“遗褋” 的动作(将为湘夫人准备的衣物投入江中),则将失落之情推向极致。

深层内涵:诗中 “期约不遇” 的悲剧情景,渗透着屈原自身遭流放时的忧伤心情与对理想的向往。屈原忠君爱国,始终主张 “美政” 理想(任用贤才、革新政治),却因奸佞陷害被楚王疏远、流放,如同湘君 “求而不得”;他对湘夫人的执着追寻,本质上是对 “美政” 理想、对君主信任的执着坚守,而 “期约不遇” 的悲剧,正是他人生理想受挫的隐喻。

三、艺术手法分析

1. 景物描写:融情入景与因情造景

“融情入景” 与 “因情造景” 是本诗景物描写的核心手法,景物始终与湘君的情感紧密交织,形成 “景随情变” 的效果:

融情入景:以开篇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为例,秋风萧瑟、洞庭起波、树叶飘落的秋景,并非单纯的自然描写,而是湘君内心 “期待中藏不安” 情感的外化 —— 秋景的清冷、疏阔,恰好呼应了他等待恋人时的忐忑与孤独,景与情完全融合,奠定全诗感伤的基调。

因情造景:诗中 “筑室水中” 的场景(“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是典型的 “因情造景”。湘君因渴望与湘夫人相会,在想象中于湘水之中建造新房,用荷叶做屋顶、荪草饰墙壁、芳椒铺厅堂,甚至用桂木、兰草、辛夷等香草装饰梁柱 —— 这些并非真实存在的景象,而是湘君 “深情催生的想象”,以 “美轮美奂的幻境” 反衬现实中 “期约不遇” 的悲凉,强化了情感的浓度。

2. 布置新房的艺术手法及蕴含情感

诗中 “布置新房”(筑室水中)的段落是核心情节,运用多重艺术手法,集中体现湘君的情感:

四、背诵要求

需完整背诵《湘夫人》全诗,重点关注开篇写景句(“袅袅兮秋风……”)、筑室铺陈句(“筑室兮水中……”)及结尾抒情句(“捐余袂兮江中……”),结合情感逻辑(期待→筹备→失落)辅助记忆,避免机械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