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
2、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3、掌握本文史实论证、类比论证和正反论证的说理方法。
4、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2)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3)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一、基础背景:作者与秦时历史
1. 作者:李斯
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是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师从荀子(法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 “法治”“重农抑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谋士。
其代表作《谏逐客书》是中国古代公文写作的典范,凭借严密逻辑与恳切言辞,成功说服秦始皇废除 “逐客令”,为秦朝保留了大量人才,对秦的统一与发展影响深远。
2. 嬴政逐客的原由(历史背景)
直接导火索:韩国 “疲秦之计” 败露。战国末期,韩国为阻止秦国攻韩,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秦国修建 “郑国渠”(以灌溉为名,实则想消耗秦国人力、财力,延缓其东扩)。工程中途,郑国的真实目的被揭发,秦国宗室大臣借机向秦始皇进言,称 “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各国来秦的客卿,多是为其本国谋划,离间秦国),请求秦始皇驱逐所有非秦国籍的客卿,秦始皇采纳此建议,颁布 “逐客令”,李斯(楚国人,属客卿)也在被逐之列,遂写下《谏逐客书》劝谏。
二、核心内容:中心论点与论证逻辑
1. 中心论点
全文围绕 “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展开,从 “客卿对秦国的历史贡献”“逐客对秦国当下的危害”“逐客对秦国未来的影响” 三个维度,层层递进驳斥 “逐客” 主张,最终说服秦始皇废除 “逐客令”。
2. 论证逻辑梳理
摆史实:以秦君用客卿的历史证明 “客卿有功于秦”
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重用客卿(如穆公重用百里奚、蹇叔,孝公重用商鞅,惠王重用张仪,昭王重用范雎)的案例,说明 “秦之所以能强,皆因客卿之助”,从历史层面否定 “逐客” 的合理性。
比现实:以秦王 “爱外物而逐贤臣” 的矛盾,指出 “逐客” 之短视
对比秦王 “喜爱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等异国珍宝,欣赏郑卫之乐、赵女之舞”,却 “对异国客卿‘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揭露 “重物轻人” 的矛盾,说明逐客是 “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的愚蠢行为。
升高度:以 “治国需广纳人才” 的道理,论证 “逐客” 危害秦国根基
从 “地广粟多、国大人众、兵强士勇” 的普遍规律出发,提出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的核心观点,指出逐客会导致 “秦国人才流失、他国人才不来”,最终削弱秦国实力,阻碍统一大业。
三、艺术手法:三大说理方法解析
1. 史实论证(举例论证)—— 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增强说服力
具体表现:集中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 “秦之先君” 重用客卿的史实:
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等客卿,“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秦孝公:用商鞅(卫国人),推行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秦惠王:用张仪(魏国人),“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秦昭王:用范雎(魏国人),“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作用:通过 “秦君因客卿而强” 的具体案例,直接反驳 “客卿有害于秦” 的观点,史实确凿、无可辩驳,为中心论点提供坚实支撑。
2. 类比论证 —— 以具象事物类比抽象道理,化深奥为通俗
具体表现:用 “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类比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作用:“太山、河海” 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其 “包容才能壮大” 的道理通俗易懂;将 “王者治国” 与 “太山、河海” 类比,让 “广纳人才才能成就霸业” 的抽象道理变得直观可感,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增强论证的形象性。
3. 正反论证 —— 对比鲜明,突出 “逐客” 的错误本质
具体表现:
正面论证:列举四君用客卿 “秦国变强” 的史实(正面结果),论证 “用客则利秦”;
反面论证:假设 “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则 “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反面结果),同时指出当下逐客会导致 “人才流失、诸侯怨秦”,最终 “削弱秦国、阻碍统一”(反面结果)。
作用:通过 “用客” 与 “逐客” 的结果对比,鲜明突出 “逐客” 的危害性与 “用客” 的重要性,让秦始皇清晰看到 “逐客令” 的错误,强化劝谏效果。
四、重点句子翻译与解析
五、背诵与理解建议
背诵重点:优先背诵 “四君用客” 的史实段落(理清秦君与客卿的对应关系)、“太山不让土壤” 的类比论证段落(句式整齐,易记忆),以及 “今取人则不然” 的现实批判句(点明核心矛盾)。
理解关键:结合 “秦国想统一六国” 的时代背景,把握李斯劝谏的核心逻辑 ——“逐客 = 自断臂膀”,所有论证都围绕 “是否有利于秦国统一大业” 展开,这是说服秦始皇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