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1、识记本文作者。
2、认识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上所起的作用。
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4)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5)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6)以千百就尺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7)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8)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1、识记本文作者
韩愈(768 年-824 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倡导 “古文运动”,主张摒弃魏晋以来浮华空洞的骈体文,恢复先秦两汉质朴流畅的散文传统,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其作品风格雄奇奔放、议论精辟,代表作除《张中丞传后叙》外,还有《师说》《进学解》《祭十二郎文》等。
2、认识本文议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张中丞传后叙》并非单纯的人物传记或议论散文,而是将叙事的 “实” 与议论的 “理” 紧密结合,形成 “以议带叙、以叙证议” 的独特结构,二者相互支撑、不可分割。
(1)议论:明确主旨,驳斥谬误,为叙事定向
文章开篇先交代背景 —— 李翰已作《张中丞传》,韩愈补写 “后叙” 的缘由是 “尝恐后之传者不能通知二父志”(担心后世传记无法完整呈现张巡、许远的志向),并直接驳斥当时社会对张巡、许远的两大谬论:
谬论一:“疑畏死而辞服于贼”(怀疑许远因怕死而向叛军投降)。韩愈以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为喻,论证许远坚守睢阳直至城破,是因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城池从许远防守的区域先攻破),非其怕死降敌,而是兵力悬殊、粮尽援绝的必然结果。
谬论二:“责二公以死守”(指责张巡、许远不应死守睢阳,而应弃城转移)。韩愈反驳:睢阳是江淮的屏障,若弃城,叛军将长驱直入,“江淮必亡”,张、许二人 “守一城,捍天下”,其死守是为保全国家大局,功大于过。
这些议论明确了文章的核心立场 —— 为张巡、许远正名,也为后文的叙事划定了 “歌颂忠义” 的方向,避免叙事沦为无目的的史实堆砌。
(2)叙事:补充细节,印证议论,让说理落地
在议论之后,韩愈通过三个关键叙事片段,为议论提供具体史实支撑:
南霁云 “断指示贺兰”:南霁云为睢阳求救于贺兰进明,贺兰不肯出兵却欲留其为己用,南霁云 “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后又 “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立誓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这一叙事印证了 “忠义之士宁死不屈” 的观点,反驳了 “士人贪生怕死” 的谬论。
张巡 “读书过目不忘” 与 “临刑颜色不乱”:张巡被俘后,叛军问其 “闻君每战,眦裂齿碎”,张巡答 “吾欲气吞逆贼”,直至就戮时 “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又提及张巡 “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既展现其文武双全,更凸显其临死前的从容气节,印证了 “忠臣不畏死” 的议论。
许远 “授柄于巡”:许远主动将兵权交给张巡,“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叙事直接反驳了 “许远争权降敌” 的谣言,证明其忠勇无私。
(3)议论与叙事的联系
议论是 “骨架”,为文章确立观点和逻辑;叙事是 “血肉”,为观点提供鲜活的史实佐证。没有议论,叙事会失去方向,沦为零散的故事;没有叙事,议论会显得空洞抽象,缺乏说服力。二者共同服务于 “歌颂张巡、许远、南霁云的忠义,驳斥历史谬论” 的主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情感温度。
3、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上所起的作用
韩愈善用简练的细节描写,将张巡、南霁云的性格刻画得立体鲜明,避免了人物形象的扁平化。
(1)张巡:忠勇、从容、博学
细节 1:“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这一细节展现张巡的 “博学强记” 与 “才思敏捷”,说明他并非单纯的武将,而是 “文武双全” 的忠臣,为其 “死守睢阳” 的行为增添了合理性 —— 他不仅有勇,更有远见(知睢阳之重要)。
细节 2:“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须髯辄张” 刻画其怒对叛军的刚毅;“起旋”(起身转身)、“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则凸显其临死前的从容淡定 —— 面对死亡,他无恐惧、无慌乱,只有对命运的坦然和对忠义的坚守,将 “忠臣气节” 推向极致。
(2)南霁云:忠义、刚烈、重诺
细节 1:“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贺兰进明不肯出兵救睢阳,反而想拉拢南霁云,南霁云以 “断指” 明志 —— 既表明自己 “忠于睢阳” 的立场(不肯背弃张巡),也以极端的方式表达对贺兰 “见死不救” 的愤怒。这一细节将其 “刚烈” 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血淋漓” 的画面感更强化了其忠义的悲壮。
细节 2:“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南霁云求救无果后,并非默默离开,而是以 “射矢留志” 的方式立誓,既体现其 “重诺守信” 的性格(誓灭贺兰以报不救之仇),也暗示了他对叛军和不义者的决绝态度,进一步丰富了 “忠义刚烈” 的形象。
4、分析本文三个主要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1)三个主要英雄人物:张巡、许远、南霁云的相互映衬
三人虽角色不同、性格有别,但共同围绕 “忠义” 核心,形成 “主次配合、互补映衬” 的关系,使 “忠义群体” 的形象更丰满。
张巡与许远:“能者与谦者” 的映衬
张巡 “勇而智”,是死守睢阳的核心领导者(“战百万日滋之师” 的主帅),性格刚毅、果决;许远 “忠而谦”,主动让权于张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坚守职责直至城破。二者互补:张巡的 “能” 凸显许远的 “谦”(不嫉贤妒能),许远的 “谦” 则衬托张巡的 “才”(让其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共同证明 “忠义者不仅有勇,更有容人之量”。
张巡、许远与南霁云:“主将与部将” 的映衬
张巡、许远是 “守土之帅”,承担 “死守睢阳” 的全局责任;南霁云是 “冲锋之将”,承担 “外出求救” 的任务。南霁云的 “断指示贺兰”“射矢留志”,是对张巡、许远 “忠义” 的呼应 —— 他的刚烈行为,证明张、许二人能凝聚人心,其领导的睢阳军队是 “忠义之师”;而张、许二人的 “死守”,也为南霁云的 “忠义” 提供了价值指向(他的求救是为保全睢阳,与主帅目标一致)。三者相互支撑,构成 “上下同心、共赴国难” 的忠义图景。
(2)反面人物的反衬:以贺兰进明、叛军反衬英雄
贺兰进明:反衬英雄的 “忠义” 与 “无私”
贺兰进明身为节度使,手握兵权却 “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反而想拉拢南霁云为己用,其 “自私自利、嫉贤妒能、见死不救” 的行为,与张巡、许远 “死守睢阳以捍天下” 的无私,以及南霁云 “断指拒拉拢” 的忠义形成鲜明对比 —— 贺兰的 “不义”,更凸显英雄们 “忠义” 的可贵。
叛军:反衬英雄的 “刚毅” 与 “气节”
叛军以 “百万日滋之师” 围攻睢阳,手段残暴(城破后 “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而张巡面对叛军 “颜色不乱”,南霁云 “怒拒投降”,许远 “宁死不屈”。叛军的 “残暴” 与 “强势”,反衬出英雄们在绝境中坚守气节的 “刚毅”,更凸显其精神的强大。
5、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不能通知二父志。
翻译:(我)担心后世的传记作者不能完全理解张巡、许远两位先生的志向。
解析:“通知” 是古今异义,此处指 “完全理解、通晓”;“二父” 是韩愈对张巡、许远的尊称(“父” 为古代对长者的敬称)。此句交代了韩愈写 “后叙” 的直接原因,体现其为英雄正名的责任感。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翻译:(有人)怀疑(许远)是因为怕死而向叛军认罪投降。
解析:“辞服” 指 “认罪屈服”;“于贼” 是状语后置,译为 “向叛军”。此句是韩愈要驳斥的核心谬论之一,后文通过论证许远 “死守睢阳直至城破” 的史实,直接推翻这一谣言。
(3)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翻译:人将要死亡时,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受到病害的部位;拉绳子把它拉断,绳子的断裂处也一定有个薄弱的地方。
解析:韩愈以 “人体患病”“绳子断裂” 为喻,类比睢阳城破的过程 —— 城池从许远防守的区域先攻破,并非许远怕死降敌,而是因为粮尽援绝、兵力悬殊(“薄弱处先破”),用通俗的比喻反驳 “许远降敌” 的谬论,说理生动形象。
(4)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
翻译:(南霁云)于是拔出自己佩戴的刀,砍断一根手指,鲜血淋漓,把(断指)给贺兰进明看。
解析:“因” 译为 “于是、就”;“以” 表目的,译为 “来、用来”。此句是刻画南霁云的关键细节,“血淋漓” 的场景凸显其刚烈,“示贺兰” 的动作则表明其 “忠于睢阳、拒绝拉拢” 的立场。
(5)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翻译:(南霁云)抽出箭射向佛寺的佛塔,箭射中塔上的砖块,箭头陷入砖中达半箭之深。
解析:“浮图” 即 “佛塔”(梵语 “浮屠” 的音译);“著” 译为 “附着、射中”;“其上” 指 “佛塔之上”。此细节既展现南霁云的勇武(箭术精湛、力道强劲),也为后文 “必灭贺兰” 的誓言做铺垫,体现其重诺守信的性格。
(6)以千百就尺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翻译:(张巡、许远)用千百名接近覆灭的士兵,对抗上百万日益增多的叛军。
解析:“就尺” 是 “就近覆灭、濒临灭亡” 的意思(“就” 指 “接近”,“尺” 此处喻指 “绝境”);“日滋” 指 “一天天增多”。此句通过 “千百” 与 “百万”、“就尺” 与 “日滋” 的对比,凸显睢阳守卫战的艰难,反衬张巡、许远的忠勇与不易。
(7)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
翻译:我对于书籍,读不超过三遍,就能终身不忘。
解析:此句是张巡的自我评价,通过 “读不过三遍” 与 “终身不忘” 的对比,凸显其 “博学强记” 的天赋,说明他并非单纯的武将,而是 “文武双全” 的忠臣,为其 “死守睢阳” 的远见提供佐证。
(8)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翻译:张巡临刑时,脸色没有丝毫改变,神情从容淡定,就像平时一样。
解析:“就戮” 指 “接受杀戮、临刑”;“颜色” 是古今异义,指 “脸色、神情”;“阳阳” 形容 “从容自得、淡定的样子”。此句是刻画张巡气节的核心细节,“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直接展现其面对死亡的从容,将 “忠臣气节” 推向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