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长恨歌》

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重点诗句。

2、了解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3、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

4、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重点诗句

白居易(772 年 - 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 “元白”,与刘禹锡并称 “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有 “诗魔” 和 “诗王” 之称,代表作除《长恨歌》外,还有《琵琶行》《卖炭翁》等。

重点诗句背诵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开篇交代唐玄宗的重色与杨贵妃的出场背景,为故事展开铺垫)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描绘杨贵妃的绝世容颜与受宠开端)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细致刻画杨贵妃受宠后的生活场景,凸显其娇柔与唐玄宗的宠爱)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誓言,成为后世象征忠贞爱情的经典名句)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 “长恨” 主旨,情感绵长,余味无穷)

2、了解这是一首抒情色彩浓郁的叙事长诗

《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核心叙事线索,完整讲述了从 “汉皇重色” 到杨贵妃入宫受宠、“安史之乱” 中马嵬坡赐死,再到唐玄宗晚年思念、方士寻觅魂魄、二人天上地下重逢的全过程,具备清晰的叙事脉络和完整的情节结构,属于典型的 “叙事长诗”。

同时,诗歌并非单纯客观叙事,而是融入了极强的抒情色彩:

写景抒情: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以春秋景物的对比,烘托唐玄宗失去杨贵妃后的孤独凄凉与时光流逝的怅惘;

细节抒情:通过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等细节,直接抒发唐玄宗的思念之苦;

情感贯穿:全诗以 “恨” 为情感内核,从爱情的甜蜜到悲剧的发生,再到无尽的思念,情感层层递进,将叙事与抒情紧密交织,使叙事服务于情感表达,抒情深化叙事内涵,形成 “以叙事载情,以抒情统摄叙事” 的独特风格。

3、理解本诗的双重主题及其侧重点

《长恨歌》的主题具有 “双重性”,既包含对历史的反思,也蕴含对爱情的咏叹,二者相互交织但各有侧重:

(1)历史反思主题:批判唐玄宗的昏庸误国

诗歌开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便直接点出唐玄宗的 “重色”,后续通过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等诗句,揭示唐玄宗因沉迷爱情、宠爱杨贵妃而荒废朝政、纵容外戚专权,最终引发 “安史之乱”,导致国家动荡、百姓流离,杨贵妃也因此丧命。这一主题本质是对封建帝王 “爱美人不爱江山” 的批判,以及对历史兴亡教训的反思,体现了白居易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对社会历史的关注。

(2)爱情咏叹主题:歌颂忠贞不渝的 “长恨” 之情

从马嵬坡事变后,诗歌的重心逐渐转向对爱情悲剧的咏叹。唐玄宗在杨贵妃死后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的无尽思念,方士 “上穷碧落下黄泉” 寻觅魂魄的执着,以及二人在 “虚无缥缈间” 重逢时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的细节,都凸显了这段爱情超越生死的忠贞。结尾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更是将 “恨”(此处的 “恨” 既指爱情破灭的遗憾,也指生死相隔的怅恨)升华为永恒的情感,成为全诗的情感核心。

主题侧重点

全诗的侧重点在于 “爱情咏叹”。虽然开篇有对唐玄宗昏庸的批判,但随着情节推进,历史反思逐渐弱化,对爱情悲剧的同情与咏叹成为主导 —— 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浪漫的想象(如天上重逢情节),将帝王爱情转化为具有普遍意义的 “人性之爱”,让读者更易共情于 “长恨” 的情感,而非停留在对历史过错的批判,使诗歌的情感价值超越了历史批判价值。

4、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情节结构:虚实结合,脉络清晰

实写部分:以 “安史之乱” 为背景,客观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从相爱到分离的历史事实(入宫受宠、马嵬坡赐死),符合历史脉络,增强真实感;

虚写部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的思念、方士寻觅魂魄、天上重逢等情节,均为诗人的浪漫想象,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为 “长恨” 情感提供了宣泄的出口;

虚实过渡自然:从 “马嵬坡事变” 的实,到 “临邛道士鸿都客” 的虚,以 “玄宗思念” 为桥梁,使虚实融合,既尊重历史框架,又拓展了情感表达的维度。

(2)人物塑造:以情感刻画凸显个性

全诗不侧重对人物性格的全面刻画,而是围绕 “爱情” 与 “悲剧”,通过情感细节凸显人物特质:

唐玄宗:前期是 “重色误国” 的昏君,后期通过 “孤灯挑尽未成眠”“泪垂”“思悄然” 等细节,转变为 “深情思念” 的悲苦君主,人物形象因情感变化而立体;

杨贵妃:以 “天生丽质”“娇无力” 凸显其柔美,以 “梨花一枝春带雨” 的魂魄形象凸显其哀怨,更以 “在天愿作比翼鸟” 的誓言展现其对爱情的忠贞,虽着墨不多,却成为 “美丽与忠贞” 的象征。

(3)语言风格:华美流畅,音韵和谐

语言华美:善用比喻、对偶等修辞,如 “芙蓉如面柳如眉” 以自然景物喻美人容颜,“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以对偶句写时空对比,语言典雅优美,富有画面感;

音韵和谐:作为七言歌行体,全诗句式灵活,押韵自由(多押平声韵),读来朗朗上口,如 “时、枝、期” 等韵脚的重复使用,使情感表达更显绵长,与 “长恨” 的主题相契合。

(4)抒情方式:情景交融,情理结合

情景交融:以景物烘托情感是全诗的突出特点,如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以蜀地荒凉之景写唐玄宗逃亡的凄凉;“夕殿萤飞”“孤灯” 以夜景写其孤独,做到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情理结合:在抒情与叙事中融入对 “爱情与永恒” 的思考,如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既抒发了爱情破灭的 “情”,又暗含对 “永恒” 的理性追问,使诗歌情感更具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