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词的作者,背诵这首词。
2、理解词的主旨。
3、分析本词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4、掌握词中典故的含义。
原文:
张孝祥(南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念奴娇·过洞庭》译文:
洞庭湖边静立着的纤草,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是玉的世界,还是琼的原野?三万倾明镜般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皎洁的明月和灿烂的银河,在这浩瀚的玉镜中映出她们的芳姿,水面上下一片明亮澄澈。体会着万物的空明,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感怀这一轮孤光自照的明月啊,多少年徘徊于岭海之间,胸襟仍象冰雪一样透明。而此刻的我,正披着萧瑟幽冷的须发和衣袂,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让我捧尽西江清澈的江水,细细的斟在北斗星做成的酒勺中,请天地万象统统来做我的宾客,我尽情的拍打着我的船舷,独自的放声高歌啊,怎能记得此时是何年!
1、识记作者与背诵词作
作者: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其词风格豪迈旷达,兼具豪放与清丽之致,尤擅写山水景物与个人情怀,代表作有《于湖词》,《念奴娇?过洞庭》是其传世名篇。
全词背诵: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理解词的主旨
本词借中秋夜泛舟洞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词人虽遭贬谪却坚守高洁品格的孤怀。
上片描绘洞庭月夜的澄澈空明,展现自然之壮美与心灵之超脱;
下片由景入情,以 “肝肺皆冰雪” 直抒胸臆,表达对自身清白磊落的坚守,以及在逆境中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旷达胸怀。
整体主旨是:通过对洞庭夜景的极致刻画,寄托词人宠辱不惊、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以及与自然相融的超然心境。
3、分析物境与心境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本词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物境与心境的高度统一,具体表现为:
物境的澄澈映射心境的高洁:上片以 “玉鉴琼田三万顷”“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描绘洞庭湖水天相映、纯净无垢的景象,这既是眼前实景,也是词人内心 “肝肺皆冰雪” 的象征 —— 自然的澄澈与人格的清白相互映照,物我合一。
景物的壮阔衬托心境的旷达:“扁舟一叶” 置于 “三万顷” 洞庭之中,以渺小个体面对浩渺天地,却无丝毫畏缩,反显 “稳泛沧溟空阔” 的从容,体现词人虽处逆境却能超越世俗、与万象相融的旷达心境。
情景交融的动态过程:从 “悠然心会” 的静默感悟,到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的豪迈抒怀,再到 “扣舷独啸” 的忘情超脱,景物描写随心境变化而推进,最终达到 “不知今夕何夕” 的物我两忘之境。
4、掌握词中典故的含义
词中典故虽不繁复,但意蕴深远: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
“西江” 指长江(洞庭与长江相通),“北斗” 即北斗七星。此处并非实写动作,而是化用《诗经?小雅》“挹彼注兹” 的意象,以 “挹西江” 喻汲取天地之精华,以 “斟北斗” 喻以星辰为酒器,展现词人将天地万象视为宾客、与自然对话的豪迈气概,暗含对世俗束缚的超越。
“孤光自照”:
化用屈原《离骚》“芳与日月争光华” 的精神,“孤光” 既指中秋明月的孤高皎洁,也象征词人在贬谪中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直品格,体现其 “举世皆浊我独清” 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