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词的作者,背诵这首词。
2、了解作者一般词作的创作风格及本词的不同。
3、分析本词表达情感直露而不浅薄的特点。
4、理解词中用典的含义及作用。
1、作者与背诵
作者: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著名词人。他出身满族贵族,是康熙朝重臣纳兰明珠之子,虽身份显赫却淡泊名利,词作以真挚细腻的情感、清丽哀婉的风格著称,被誉为 “清代第一词人”,著有《饮水词》《侧帽词》等。
背诵提示:全词围绕与友人顾贞观(字梁汾)的知己之情展开,情感浓烈,需注意词句中的典故与直抒胸臆的结合,如 “德也狂生耳”“青眼高歌俱未老”“身世悠悠何足问” 等句是背诵重点。
2、作者一般创作风格及本词的不同
纳兰性德一般词作风格:
其词多写爱情失意、思乡怀旧、人生感慨,风格以清丽哀婉、含蓄蕴藉为主。语言凝练优美,善用白描,情感细腻如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或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蝶恋花出塞》),常带淡淡的惆怅与凄迷,被誉为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语)。
本词的不同之处:
作为赠友之作,本词突破了纳兰词常见的哀婉含蓄,呈现出豪放直露、激昂健朗的风格。词中无丝毫绮丽柔媚,而是以 “德也狂生耳” 开篇,直言身份与性情;用 “不信道、遂成知己”“且由他、蛾眉谣诼” 等句直抒胸臆,将对友人的珍视、对世俗的不屑毫无保留地倾泻,充满真挚的侠气与豪气,是纳兰词中少见的 “刚健” 之作。
3、本词表达情感直露而不浅薄的特点
本词情感直抒胸臆,却因深厚的内涵与层次而不显浅薄,具体体现为:
直露的情感基调:开篇 “德也狂生耳” 直言自己本是狂放不羁之人,对顾贞观的欣赏直接点出 “不信道、遂成知己”;面对世俗非议,直言 “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将对友人的信任与对流言的蔑视直白表达,无丝毫掩饰。
情感的深度支撑:
知己之情的厚重:词中 “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将友情提升至跨越生死的维度,直露中蕴含对知己难得的珍视,非浮浅的应酬之语。
对世俗的反思:“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看似直白的不屑,实则暗含对贵族身份的厌倦、对世俗功利的批判,情感背后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
悲慨中的坚守:结尾 “然诺重,君须记” 以铿锵誓言作结,直露的承诺中蕴含着对友情的执着,呼应前文 “知己” 之语,使情感有始有终、厚重深沉。
4、词中用典的含义及作用
本词多处用典,既丰富了情感表达,又增强了文化内涵:
“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典故:化用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原指小人因嫉妒而造谣中伤。
含义:此处借指顾贞观因性情耿直遭人非议,纳兰性德以 “古今同忌” 点明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表达对友人的理解与支持。
作用:以经典典故强化对世俗不公的批判,使情感更具历史厚重感,也暗示二人的友情如同屈原般高洁,不被世俗所容。
“青眼高歌俱未老”:
典故:“青眼” 出自阮籍 “青白眼” 的故事(对知己用青眼,对俗人用白眼)。
含义:此处指自己与顾贞观正值壮年,且彼此以 “青眼” 相待,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作用:以典故凝练地表达对友人的赏识与二人的默契,比直白陈述更显含蓄而深刻,体现知己间的精神共鸣。
“缟纻”(词中 “缟纻订交期”):
典故:出自《左传》,“缟纻” 代指深厚的友情(古代越地以缟赠吴,吴以纻赠越,后以 “缟纻之交” 指知己)。
含义:此处指与顾贞观定下深厚的友谊约定。
作用:以古喻今,将二人的友情与历史上的知己典故相连,赋予其文化认同,使 “知己” 之情更具分量。
这些典故的运用,既让直露的情感有了文化依托,又深化了词的主旨 —— 在世俗的压力下,知己之情的珍贵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