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秋夜》

大纲要求:

1、识记本文的作者和出处。

2、掌握本文的主旨。

3、理解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1、作者与出处

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他的作品以深刻的社会批判和冷峻的人文关怀著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出处:《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 1924 年 12 月的《语丝》周刊,后收录于《野草》。《野草》集中体现了鲁迅在 20 世纪 20 年代复杂的思想状态,充满象征与哲思,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经典之作。

2、本文的主旨

《秋夜》通过对秋夜庭院中景物的冷峻描摹,隐晦而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坚守与战斗精神,具体可从三方面理解:

对黑暗势力的抗争:文中 “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的枣树,象征着在压迫下不屈的反抗者,面对 “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的夜空(象征黑暗现实),始终保持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的姿态,体现了对黑暗势力的无畏抗争。

对微弱希望的珍视:“小粉红花” 在寒风中瑟缩,却仍相信 “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象征着在绝望中残存的微弱希望;“小青虫” 扑向灯火,虽 “早都扑死了”,却代表着执着追求光明的牺牲者,作者对其既有同情,也暗含对这种 “徒劳” 却勇敢的行为的敬意。

孤独中的自我坚守:全文以 “我家后院的两棵枣树” 开篇,营造出孤寂的氛围,映射出作者在五四落潮后,面对社会黑暗与思想迷茫时的孤独感,但这种孤独中蕴含着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的坚韧,体现了他在困境中坚守自我、不愿妥协的精神。

3、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秋夜》以象征手法为核心,通过自然景物的具象描写寄托抽象情感,主要象征意象及意义如下:

天空:

“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 的天空,象征着压抑、冷酷的黑暗势力(如封建礼教、反动统治)。它 “自以为大有深意”,对人间的痛苦 “遍体生了灰白的霉”,却又 “给月亮和星星抛些清冷的光”,体现了其虚伪与残忍,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枣树:

庭院中 “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的枣树,是全文的核心象征意象,代表着孤独而坚韧的反抗者。它 “落尽叶子,单剩干子”,却始终保持 “铁似的直刺” 的姿态,即使 “欠伸得很舒服”,也未曾放下战斗的姿态。它对 “夜游的恶鸟” 的 “冷笑”,以及对天空的执着抗争,映射出鲁迅自身在黑暗中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小粉红花:

长在墙脚的小粉红花,象征着在黑暗中怀抱微弱希望的底层民众或进步力量。它 “瑟缩地做梦”,相信 “春的到来”,却在繁霜中 “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体现了其脆弱与天真,但也暗含着对未来的执着向往,作者对其既有同情,也有对这种 “虚幻希望” 的隐忧。

小青虫:

扑向灯火的小青虫(“夜蛾”),象征着为追求光明而勇于牺牲的弱小者。它们 “全不管死的恐惧”,最终 “早都扑死了”,尸体 “挂在灯的周围”,像 “小珊瑚珠”。作者称它们为 “可爱的小青虫”,既赞美了它们的勇敢与执着,也暗含对这种牺牲的痛惜,同时暗示了光明之路的艰难。

月亮、星星:

月亮 “窘得发白”,星星 “极微细的红”,它们依附于天空,象征着在黑暗势力笼罩下,微弱而无力的光明或妥协者,无法真正打破黑暗,反而成为天空 “清冷的光” 的点缀。

这些象征意象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黑暗与抗争的世界,使抽象的情感与思想变得可感可触,体现了《野草》“象征的森林” 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