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菉竹山房》

大纲要求

1、识记本篇小说的作者。

2、掌握本篇小说的线索及其主旨。

3、分析本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4、简述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作者识记

吴组缃(1908-1994),原名吴祖襄,安徽泾县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他的作品多以皖南农村生活为背景,擅长通过细腻的描写揭露社会现实与人性困境,风格质朴深沉,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批判精神。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长篇小说《山洪》等,《菉竹山房》是其短篇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收录于《西柳集》。

2、小说的线索及其主旨

线索:

小说以 “我” 和妻子阿圆回菉竹山房探望二姑姑的一次探亲经历为明线,串联起对菉竹山房环境的描写、二姑姑的生活状态以及关于她年轻时爱情悲剧的往事;同时以二姑姑 “活着的坟墓” 般的人生为暗线,展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与吞噬。两条线索交织,通过 “我” 的视角逐步揭开菉竹山房的封闭与压抑,以及背后的悲剧内核。

主旨:

小说通过描写二姑姑因年轻时的 “私情” 被封建礼教惩罚,最终在阴森封闭的菉竹山房里孤独终老的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摧残与异化。二姑姑的爱情被视为 “伤风败俗”,她被迫嫁给死去的 “表哥”,在空荡的老宅中与回忆、阴影为伴,甚至将对爱情的渴望扭曲为对 “鬼” 的幻想(如偷看 “我” 和阿圆的举动)。作品不仅控诉了封建伦理对人性的压抑,也展现了旧时代女性在礼教枷锁下的绝望与悲哀,折射出封建制度的残酷与腐朽。

3、艺术特色分析

阴森氛围的营造与象征手法:

小说以大量笔墨描写菉竹山房的环境 ——“满是青苔的石阶”“阴森的堂屋”“蛛网密布的窗棂”“半夜里的蝙蝠” 等,构建出一个封闭、死寂、充满压抑感的空间,象征着封建礼教的 “牢笼”。环境的阴森与二姑姑的孤独处境相互呼应,形成 “物境即心境” 的效果,强化了悲剧氛围。

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

作者通过细腻的细节展现人物状态与内心世界。例如,二姑姑 “梳着老式的发髻,戴着银色的鬏髻”“脸像皱纹密布的胡桃”,动作 “迟缓”“呆板”,暗示其被岁月与礼教磨平的生命力;而她珍藏的 “绣着一对交颈鸳鸯的方枕”“表哥当年读过的书”,则暗藏着对逝去爱情的执念。结尾处 “我” 和阿圆发现二姑姑与老女仆在窗外偷看,这一细节将二姑姑压抑的欲望与扭曲的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叙事视角的巧妙运用:

以 “我” 的外来者视角展开叙述,通过 “我” 的观察与感受,逐步揭开菉竹山房的秘密。这种视角既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感,让读者与 “我” 一同感受环境的诡异与人物的悲哀,又通过 “我” 的内心波动(如对二姑姑的同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传递情感态度,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与感染力。

对比手法的运用:

年轻二姑姑的 “活泼风流” 与老年时的 “枯槁麻木” 形成对比,凸显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菉竹山房曾经的 “热闹” 与如今的 “死寂” 形成对比,暗示封建家族的衰落与礼教的僵化;“我” 和阿圆的现代夫妻关系与二姑姑的 “冥婚” 悲剧形成对比,突出新旧时代对女性命运的不同影响。

4、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情感基调:

小说开篇对菉竹山房的描写 ——“一带黄泥墙,墙上爬满了藤萝”“园里满是桂花树,这时正开得热闹,满空气里都是清芳的甜香”,看似有生机,实则 “树影里又添上些鬼影似的东西”,甜香中夹杂着 “阴森”,迅速营造出既清幽又诡异的氛围,为全文的悲剧基调埋下伏笔。

象征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

菉竹山房的 “封闭”(高墙、深院、极少与外界往来)、“死寂”(“听不见一点声音”“只有蝙蝠在檐下飞扑”)、“陈旧”(“褪色的楹联”“积满灰尘的摆设”),象征着封建礼教的保守、僵化与对人性的禁锢。二姑姑被困在这样的环境中,如同被囚禁在 “活坟墓”,景物成为封建势力的具象化体现。

烘托人物心境,暗示命运走向:

二姑姑的居所 “窗纸被风吹得胡胡作响”“案上的烛火摇摇晃晃”,呼应她内心的孤独与不安;而她常去的 “水阁”,“窗外是竹,窗内是她和亡夫的牌位”,景物的凄清与她守寡一生的悲剧命运相互映衬,强化了人物的悲剧性。

推动情节发展,暗藏隐喻:

文中多次提到 “蝙蝠”“蜘蛛”“青苔” 等意象,既符合老宅的环境特征,又暗示着时间的停滞与生命的腐朽。结尾处 “月光穿过竹梢,洒在地上,像一片寒霜”,既描写了夜景,又隐喻着二姑姑内心的冰冷与绝望,为 “偷看” 的情节增添了诡异感,也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