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这首诗。
2、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理解本诗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情感。
3、分析诗中象征意象的内涵。
4、简析本诗前后两部分抒情方式的不同。
1、作者与背诵
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聚焦民族命运与人民苦难,风格雄浑深沉,充满对土地、人民和祖国的赤诚热爱,代表作有《大堰河 —— 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向太阳》等。
诗歌背诵: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创作背景与爱国主义情感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 1938 年 11 月,正值抗日战争初期。当时中国大片土地被日军侵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无数同胞在战火中流离失所。艾青目睹国家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深重,内心充满悲愤与忧思,怀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全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共同情感。
爱国主义情感:
诗歌以炽热的语言表达了对祖国土地的深沉眷恋与献身精神。诗人将自己比作 “一只鸟”,即使 “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形象地展现了与祖国土地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关系。结尾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抒胸臆,将对土地的爱升华为对祖国、对民族的赤诚,既包含对山河破碎的悲愤,也暗含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是抗日战争时期爱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3、象征意象的内涵
诗中通过多个核心意象承载情感,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土地”:
象征着生养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既包括具体的山河土地,也代表着民族的根基与历史。“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暗指祖国在日本侵略者的蹂躏下遭受的苦难,体现了诗人对土地的痛惜与热爱。
“河流”:
以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象征人民心中压抑的愤怒与苦难。河流的 “汹涌” 暗示着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是民族情感的宣泄与寄托。
“风”: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象征着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激怒” 与 “无止息” 体现了斗争的持续性与坚定性,风的动态感也暗示着民族精神的不屈与昂扬。
“黎明”: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象征着抗战胜利的希望与民族的未来。“温柔” 体现了对和平与光明的向往,是在苦难中支撑人们前行的信念,与前文的 “暴风雨”“悲愤” 形成对比,暗含黑暗终将过去的乐观。
“鸟”:
诗人以 “鸟” 自喻,“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既表现了歌唱者的执着与深情(即使声音嘶哑也不停止),也暗示了民族在苦难中的挣扎与不屈。鸟死后 “羽毛腐烂在土地里面”,则强化了与土地融为一体的献身精神。
4、前后两部分抒情方式的不同
诗歌分为两节,抒情方式各有侧重,形成递进与升华:
第一节:间接抒情(借意象抒情)
诗人通过 “鸟” 的视角,借助 “土地”“河流”“风”“黎明” 等意象,将抽象的爱国情感寄托于具体事物之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以鸟的行为隐喻自己对祖国的奉献,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通过意象的叠加积累,让爱国之情在具体场景中自然流露。
第二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以设问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开篇,紧接着以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直接点明情感内核。摒弃了意象的依托,用直白的语言将前文积累的情感推向高潮,使爱国之情从含蓄的隐喻中爆发出来,既回应了第一节的情感铺垫,又以强烈的感染力直击人心,让 “爱得深沉” 成为全诗的情感顶点,简洁而有力量。
两部分抒情方式的结合,使诗歌既富有形象的感染力,又具备直抵人心的冲击力,体现了艾青诗歌 “具象与抽象统一” 的特点。编辑分享
艾青《我爱这土地》中象征意象有哪些?简析艾青《我爱这土地》的艺术特色艾青《我爱这土地》写作背景介绍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