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赞美》

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诗作者。

2、理解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3、理解作者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4、体会本诗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1、作者识记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他是 “九叶诗派” 的代表诗人之一,诗歌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关怀,风格深沉、冷峻且富有哲理,善于在苦难中挖掘民族精神的力量。代表作有《赞美》《诗八首》《赞美》等,其作品既反映了时代的苦难,也探索了个体与民族的复杂关系。

2、诗中的农夫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农夫形象的具体刻画:

诗中的农夫是一个饱经苦难却坚韧不拔的形象。他 “满身是土地的气息”,“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在 “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中,他承载着民族的沉重历史:经历过 “饥饿、战争、死亡”,“他曾经为我失去了家乡,也曾经为我饱经了风霜”。他沉默寡言,却以 “痛苦的希望” 在土地上耕耘,“在绝望的姿势里,我们看见他的肩膀”。

象征意义:

农夫是中华民族的缩影,象征着苦难中的民族主体。他的 “佝偻” 是长期压迫与苦难的印记,他的 “无言” 体现了民族在深重灾难中的隐忍,而他 “跟在犁后旋转” 的执着,则象征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存意志与顽强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农夫这一具体形象,将抽象的 “民族” 具象化,让读者感受到苦难背后蕴藏的坚韧力量。

3、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

全诗以深沉的笔触,在正视民族苦难的基础上,热烈讴歌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存力:

在苦难中扎根:诗人开篇即点出民族的苦难 ——“我们的祖先,带领我们 / 从死亡的沼泽里爬出”,即便 “在耻辱里生活”,人民依然 “在这广大的山河里” 扎根,如农夫般 “用带血的手” 耕种土地,体现了 “生” 对 “死” 的超越。

坚韧的传承:诗中反复强调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一信念贯穿全诗。无论是农夫 “痛苦的希望”,还是 “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 在历史中 “摸索”,都展现了民族在灾难中不妥协、不放弃的精神,这种 “在绝望里升起的希望” 正是民族生存力的核心。

精神的觉醒:诗人不仅赞美民族的 “生存”,更歌颂其 “觉醒”——“我们必须赞美这苦难的民族:/ 她的每一个象征都是一种希望,一种胜利”。在苦难的淬炼中,民族的精神力量被激发,从隐忍走向抗争,从绝望走向新生,这种 “起来” 的力量是对民族生存力最深刻的讴歌。

4、意象的雄浑美和沉郁美

穆旦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厚重、强烈的意象,既展现出雄浑的气魄,又蕴含着沉郁的情感,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

雄浑美:

诗中多选取宏大、壮阔的意象,如 “广大的山河”“沙漠风”“黄河的水”“万里的长城” 等,这些意象以其空间的广阔性和历史的厚重感,构成了雄浑的意境,彰显了中华民族生存的土地之广袤、历史之悠久。同时,“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的反复咏叹,以坚定的语气强化了民族力量的磅礴感,使诗歌充满壮阔的气势。

沉郁美:

意象中又饱含深沉的苦难与悲怆,如 “佝偻的人民”“带血的手”“饥饿、战争、死亡”“耻辱” 等,这些意象直面民族的伤痛,情感压抑而厚重。诗人没有回避苦难,而是在 “绝望的姿势”“痛苦的希望” 中挖掘情感的深度,使雄浑的意境中沉淀着沉郁的悲思。这种沉郁并非消极的哀叹,而是在苦难中凝聚的力量,让 “赞美” 更具分量 —— 正因为经历了深重的苦难,民族的生存与觉醒才更值得歌颂。

雄浑与沉郁的交织,让诗歌既展现了民族的壮阔生命力,又承载了历史的沉重痛感,形成了穆旦诗歌 “痛与力” 并存的独特美学,使 “赞美” 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厚度与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