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二月兰》

大纲要求

1、识记本文作者。

2、掌握本文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和反复、拟人等修辞的运用。

3、分析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1、作者识记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他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精通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语言,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佛教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同时,他的散文创作风格质朴平实、真挚深沉,善于从日常琐事中挖掘人生哲理与情感真谛,代表作有《牛棚杂忆》《留德十年》《二月兰》等。

2、写作手法与修辞手法分析

托物寄情的写作手法:

本文以 “二月兰” 为核心意象,将个人的情感、记忆与生命体验寄托于这一平凡的植物之上。二月兰 “多、贱、野”,却生命力顽强,在燕园的春天里肆意绽放,无处不在。作者通过对二月兰的描写,串联起对亲人(母亲、妻子、女儿)的思念、对过往岁月(动荡年代、平淡生活)的追忆,以及对生命轮回、世事变迁的感慨。二月兰成为情感的载体,使抽象的思念与感悟变得具体可感,达到 “物” 与 “情” 的交融。

反复修辞的运用:

文中多次重复 “二月兰开花了”“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 等语句。这种反复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通过句式的重现,强化了二月兰作为 “时间见证者” 的形象 —— 无论人事如何变迁,二月兰始终按时绽放,形成一种恒定的生命节奏。同时,反复的咏叹也深化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的怅惘,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

拟人修辞的运用:

作者赋予二月兰以人的情态与意识,如 “它们是多么渺小,多么平凡,而且还会以其多取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 它们是那样地不起眼,却又那样地肆无忌惮”“二月兰昂然怒放,紫气直冲霄汉”。“肆无忌惮”“昂然怒放” 等词语,既写出了二月兰旺盛的生命力,也暗合了作者对 “平凡中见伟大” 的生命态度的赞美;而 “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 则赋予二月兰以情感,仿佛它能理解作者的心境,成为与作者对话的 “知己”,拉近了物与我的距离,使情感表达更显真挚。

3、文中对二月兰描写的作用

结构上,作为全文的线索与情感纽带:

二月兰贯穿全文始终,从开头对其生长状态的描写,到中间由花触发的对亲人、往事的回忆,再到结尾以二月兰象征生命的轮回,形成了 “观花 — 忆事 — 悟理” 的叙事脉络。它将零散的记忆片段(如与妻子散步、女儿的童年、母亲的离世等)串联起来,使文章结构紧凑,情感线索清晰。

内容上,承载多重象征意义:

象征平凡而坚韧的生命力:二月兰 “不名贵”“不娇气”,却能在燕园的角落 “蔓延开来,占据了整个山坡”,即便在动荡年代也未曾凋零,暗喻了普通人在苦难中顽强生存的力量。

象征时间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二月兰 “年年岁岁花相似”,而看花的人、身边的事却不断变化(妻子离世、女儿长大),通过花的 “不变” 反衬人事的 “变”,凸显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象征对亲人的思念:二月兰常与亲人的记忆绑定(如 “与婉如在二月兰中散步”),花开之时,便是思念涌现之际,花成为连接现实与过往、生者与逝者的媒介。

情感上,营造含蓄深沉的意境:

作者对二月兰的描写没有浓墨重彩的铺陈,而是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其形态与生长状态,情感却蕴含其中。如写二月兰 “紫气朦胧”,既描绘了春景的美好,也暗含对逝去岁月的温柔追忆;写其 “沉默不语”,则寄托了无法对亲人诉说的思念。这种 “以物载情、寓情于景” 的方式,使情感表达含蓄而不直白,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