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捡麦穗》

大纲要求

1、识记本文作者。

2、理解“我”童年时与卖灶糖老汉的纯真友谊;理解作者歌颂这种友谊的时代背景与心理。

3、掌握本文的主旨。

4、分析本文采用对话来表现人物个性与心理的艺术手法。


1、作者识记

张洁(1937-2022),当代著名女作家,辽宁抚顺人,祖籍北京。她的创作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人性思考著称,既关注女性的生存困境与精神追求,也擅长从平凡生活中提炼真挚的情感与哲理。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茅盾文学奖)、散文《捡麦穗》等。其作品语言质朴而富有张力,情感深沉动人,兼具思想性与文学性。

2、“我” 与卖灶糖老汉的纯真友谊及创作背景与心理

纯真友谊的内涵:

文中的 “我” 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乡村小女孩,捡麦穗本是为了 “攒钱买花布做新嫁衣”,却在与卖灶糖的老汉的相遇中,产生了纯粹的依赖与信任。老汉常笑着递给 “我” 灶糖,听 “我” 说长大后要嫁给他的 “傻话”,用温和的包容守护着孩子的童真;而 “我” 则盼着老汉的到来,把他当作亲近的长辈,会把捡来的麦穗攒起来 “给他留着”,甚至觉得 “他是我真正的朋友”。这种友谊无关世俗利益,没有成人世界的复杂算计,充满了孩童的天真与老者的慈爱,是一种超越年龄、纯粹而温暖的情感联结。

歌颂这种友谊的时代背景与心理:

作品创作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正值中国社会经历深刻变革,过往的政治运动与集体主义思潮对个体情感造成一定压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曾被功利化、政治化扭曲。

作者歌颂这份纯真友谊,实则是对人性本真的呼唤—— 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这种不含杂质的信任、关爱与温情显得尤为珍贵。张洁通过回忆童年的纯粹情感,寄托了对理想化人际关系的向往,也暗含着对成人世界中虚伪、功利现象的反思,希望在喧嚣的时代里留存一份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善意与温暖。

3、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回忆童年时捡麦穗的经历及与卖灶糖老汉的纯真友谊,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段质朴而温暖的情感记忆。其主旨在于:

歌颂人与人之间纯粹、真挚的情感联结,尤其是孩童与老者之间超越世俗利益的信任与关爱;

借童年的美好回忆,反衬成人世界的复杂与功利,表达对人性本真、善良与温情的珍视和向往;

同时,文中 “捡麦穗” 的行为也隐喻着对 “理想” 的追寻(如小女孩对 “新嫁衣” 的憧憬),而这份友谊的逝去(老汉去世)则暗含着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淡淡怅惘,深化了对生命中温暖瞬间的珍视。

4、用对话表现人物个性与心理的艺术手法

文中的对话简洁生动,寥寥数语便将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

表现小女孩的天真烂漫与依赖心理:

当老汉问 “你要嫁我吗”,“我”“脸就红了,着急地说:‘不是的!我是想,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这里的对话充满孩童的稚气,“着急地辩解” 既暴露了孩子对 “嫁” 的懵懂,又直白地表达了对老汉的依恋与不舍,天真中透着真诚。

又如 “我” 反复念叨 “我要天天吃灶糖”,看似贪吃的童言,实则是将 “老汉的到来” 与 “快乐” 绑定,体现了对这份陪伴的渴望。

表现卖灶糖老汉的慈爱与包容:

老汉常说 “娃呀,你别跟我傻了,你长大了,就会嫁人的”,语气带着长辈对孩童 “傻话” 的宽容,没有否定或嘲笑,而是温和地顺应孩子的想象;他还说 “我等着,我等着”,用承诺回应孩子的期盼,尽显老者的耐心与慈爱。

当 “我” 把捡来的麦穗塞给他时,他 “笑眯眯地接过去,装到兜里”,没有推辞或说教,用行动接纳孩子的心意,体现了对这份纯真情感的珍视。

对话中的情感张力:

随着 “我” 长大,老汉的对话渐少,最后 “他再也没有来过”,沉默的结局与前文的温馨对话形成对比,凸显了美好情感的易逝,也让这份回忆更显珍贵。对话的 “留白” 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强化了淡淡的伤感与怀念之情。

总之,文中的对话贴合人物身份(孩童的天真、老者的温和),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精准传递了人物心理,使这段纯真友谊跃然纸上,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