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都江堰》

大纲要求

1、识记本文出处。

2、掌握本文四部分的大意,体会都江堰的文化内内涵。

3、分析文中运用对比、比喻的意义和比拟的作用。

4、理解本文的夹叙夹议方式和思辨色彩。


1、本文出处

《都江堰》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1992 年出版)。这部作品以游记形式串联起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思考,通过探访古迹、追溯历史,剖析文化现象与人性本质,《都江堰》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篇目,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背后文化精神的独特解读。

2、四部分大意及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第一部分:对比长城与都江堰

开篇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对比,指出长城虽为 “宏伟的废墟”,象征着权力的炫耀与历史的阻隔;而都江堰 “卑处一隅”,却 “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是 “活着的、呼吸着的文明载体”。通过对比,突出都江堰的实用价值与生命力,引出对其历史地位的重新审视。

第二部分:描写都江堰的水利奇观

详细描绘都江堰的修建原理(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的配合)与水流景象,展现其 “滋润、濡养” 的功能。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刻画江水在工程引导下的 “驯顺” 与 “强悍”,既写出自然之力,更凸显古人治水的智慧。

第三部分:追溯李冰的治水理念与精神

聚焦都江堰的设计者李冰,阐释其 “道法自然”“因势利导” 的治水思想(如 “深淘滩,低作堰” 的治水箴言),强调他 “做官先做人,从政先务水” 的务实精神。李冰的形象超越了普通官吏,成为 “为民造福” 的象征。

第四部分:都江堰的当代意义

描写都江堰在现代仍发挥作用的景象,将其与 “拜水” 的民俗结合,指出它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 —— 它承载着中国人 “实用主义”“天人合一” 的生存哲学,以及对 “为民谋福者” 的永恒敬仰。

都江堰的文化内涵

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国文化精神的浓缩:

体现 “天人合一” 的智慧:不与自然对抗,而是顺应规律、改造自然以造福人类;

象征务实为民的精神:李冰的治水理念超越了权力与虚名,以 “利万物而不争” 的姿态滋养民族,与历史上诸多 “形象工程” 形成鲜明对比;

代表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它跨越千年仍在运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印证了中华文明 “实用理性” 与 “可持续发展” 的基因。

3、对比、比喻的意义及比拟的作用

对比的意义

长城与都江堰的对比:突出都江堰 “实用胜于虚名”“活着胜于遗迹” 的特质,颠覆传统对 “伟大工程” 的认知,引发对文化价值标准的思考;

李冰与其他官吏的对比:李冰 “没有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却以实绩被后人铭记,与那些 “争名夺利、留下空洞碑文” 的官吏对比,凸显 “务实为民” 的价值高于权力与虚名;

江水 “强悍” 与 “驯顺” 的对比:既写出自然力量的原始性,又展现人类智慧对自然的引导,印证 “道法自然” 而非 “征服自然” 的哲学。

比喻的意义

将都江堰的水流比作 “驯顺的野兽”“千万条奔马”,既形象写出水势的磅礴,又暗示其被工程 “驯服” 后的秩序感,体现人类智慧与自然力量的平衡;

称李冰的治水理念为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将 “工程” 与 “精神” 挂钩,比喻其超越物质层面的文化价值,使抽象的精神具象化。

比拟的作用

对江水的拟人化描写(如 “江水翻卷着,呼喊着,不顾一切地向前”“终于乖乖地转身”):赋予自然以情感与意志,既生动展现水势变化,又暗合 “人与自然对话” 的意境,凸显都江堰 “以柔克刚” 的治水智慧;

对都江堰的拟人化(如 “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将工程比作 “母亲”,强化其 “滋养、奉献” 的特质,拉近与读者的情感距离,使 “文化符号” 更具温度。

4、夹叙夹议的方式与思辨色彩

夹叙夹议的方式

文中 “叙” 与 “议” 相互交织:

“叙” 的部分包括对都江堰景观的实写(如江水奔腾的景象、工程结构的细节)、对李冰治水史实的追溯(如 “深淘滩,低作堰” 的记载);

“议” 的部分则是作者的思考(如对长城与都江堰价值的评判、对李冰精神的解读、对文化本质的追问)。

例如,描写完都江堰的水流后,立刻议论:“这里的水,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既写景,又赋予水以 “精神”,引出对 “生命力” 的思考。这种方式使描写更具深度,议论更有依托,避免了空泛的说理。

思辨色彩

文章的思辨性体现在对传统认知的颠覆与对文化价值的多重审视:

突破 “宏大即伟大” 的思维:指出长城的 “宏伟” 源于权力炫耀,而都江堰的 “平凡” 却承载着真正的民生价值,引发对 “伟大” 定义的反思;

辩证看待 “人” 与 “自然” 的关系:既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智慧(都江堰驯服江水),又强调 “顺应自然” 的前提(“因势利导” 而非强行征服),体现对 “天人关系” 的深刻理解;

超越 “历史与当下” 的割裂:将都江堰的古代功能与现代意义相连,指出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在于 “过去”,更在于其对 “当下” 的启示(如务实精神对现代社会的借鉴),使历史与现实形成对话。

这种思辨性让文章超越了单纯的游记或说明文,成为一篇关于文化、人性与生存智慧的哲学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