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语文知识
  2. 课文知识
  3. 《最后的常春藤叶》

大纲要求

1、识记本篇小说的作者。

2、掌握本篇小说的主旨。

3、简述本篇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4、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1、本篇小说的作者

欧-亨利(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以构思精巧、情节曲折、结尾意外而著称,被誉为 “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其代表作包括《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擅长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描绘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反映人性的善良与复杂,“欧-亨利式结尾” 成为其独特的文学标志。

2、本篇小说的主旨

小说通过讲述老画家贝尔曼为拯救患肺炎而失去生存意志的年轻画家琼珊,在雨夜冒死画下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最终自己病逝的故事,歌颂了平凡人之间无私的爱与牺牲精神。

贝尔曼看似落魄、暴躁,却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完成了对他人的救赎,展现了人性深处的善良与温暖;

同时,小说也探讨了 “希望” 对生命的意义 —— 琼珊因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 “存在” 重燃生的信念,揭示了精神力量对生命的支撑作用。

3、本篇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

铺垫与伏笔巧妙:前文多次提到贝尔曼 “总想画一幅杰作”,却始终没有动笔,这一伏笔为后文他以生命为代价画下 “最后的常春藤叶”(即他的 “杰作”)埋下线索,使结局既意外又合理。

“欧-亨利式结尾”:小说结尾揭晓 “最后的常春藤叶” 是贝尔曼连夜画上去的,而非自然留存,这一反转颠覆了读者此前的认知,既突出了贝尔曼的牺牲精神,又深化了主题,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

双线并行:明线是琼珊因常春藤叶的凋零而绝望、又因叶子的留存而重生的过程;暗线是贝尔曼从看似冷漠到默默付出、最终牺牲的过程,两条线索交织,推动情节发展。

4、贝尔曼的形象分析

贝尔曼是一位穷困潦倒、性格暴躁但内心善良的老画家,其形象具有鲜明的矛盾性与崇高性:

外在形象与性格:他年过六十,酗酒、脾气暴躁,一生未画出 “杰作”,生活落魄,甚至被认为是 “失败的画家”。他常对琼珊和苏艾的想法嗤之以鼻,看似冷漠、固执,实则关心这两个年轻画家。

内在品质:在琼珊因肺炎绝望时,他虽口头上嘲笑 “荒唐的想法”,却在雨夜冒着风雨和严寒,爬上高墙画下一片逼真的常春藤叶,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琼珊的希望。他的 “杰作”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画作,而是以生命为笔墨的人性之光,展现了无私的牺牲精神与深沉的善意。

形象意义:贝尔曼的形象打破了 “英雄” 的刻板印象,他的平凡与伟大形成对比,凸显了普通人身上蕴藏的崇高人性,是小说 “爱与牺牲” 主题的核心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