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要求:
1、识记本诗作者,背诵这首诗。
2、概括诗歌的主旨。
3、理解本诗所表现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4、简析本诗写景语名的思想内涵。
一、基础识记:作者与诗歌背诵
1. 作者相关知识
陶渊明(约 365 年-427 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 “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其诗歌风格质朴自然、意境冲淡平和,多反映对官场黑暗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核心思想围绕 “归隐”“自然”“真淳” 展开,对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影响深远。
2. 诗歌原文(必背)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核心内容:主旨与人生态度
1. 诗歌主旨
本诗是陶渊明《饮酒》组诗(共 20 首)中的第五首,借对田园生活日常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后,回归自然、归隐田园的闲适心境,同时蕴含着对 “自然之理”“人生真谛” 的体悟 —— 真正的超脱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内心的淡泊与宁静。
2. 人生态度与生活情趣
人生态度:反对官场的虚伪应酬与世俗的功名利禄,追求 “心远” 的精神境界。诗人认为,只要内心远离尘嚣、坚守本真,即便身处 “人境”(人群聚居之地),也能避免 “车马喧”(代表官场的烦扰与世俗的喧嚣),体现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淡泊超脱 。
生活情趣:诗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是千古名句,描绘了诗人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时,不经意间望见南山的闲适场景。“采菊” 象征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对高洁品格的坚守,“悠然” 则精准传递出无拘无束、从容自在的生活状态,展现出质朴、宁静、与自然相融的田园情趣。
三、艺术赏析:写景语句的思想内涵
本诗写景简洁凝练,每一句景物描写都并非单纯 “绘景”,而是 “景中含情、景中寓理”,核心写景句的思想内涵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前句写实(诗人在人间筑屋居住),后句写 “虚”(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看似矛盾的描写,实则点明 “境由心生” 的道理 ——“车马喧” 是世俗的干扰,而诗人因 “心远”(内心超脱),已将这种干扰排除在外,体现出对世俗纷扰的主动疏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全诗最核心的写景句,“东篱”“菊”“南山” 均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
“菊”:在古典文学中常象征 “高洁”“隐逸”(如屈原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此处呼应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南山”:并非具体山脉,而是自然的象征,“悠然见” 而非 “刻意望”,体现诗人与自然的 “偶遇” 与 “相融”,暗含 “自然即道” 的哲理 —— 人生真谛藏在自然的不经意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傍晚时分山间的云气(山气)愈发美好,飞鸟结伴归巢的景象:
“山气日夕佳”:渲染出宁静、祥和的自然氛围,为诗人的心境做铺垫;
“飞鸟相与还”:以 “飞鸟归巢” 比喻 “人回归本真”,暗示诗人从官场归隐田园,如同飞鸟归巢般顺应自然本性,进一步强化 “回归自然才是人生归宿” 的思想。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虽非直接写景,但承接前文的景物描写,点明诗人从自然场景中体悟到 “真意”(即自然之理、人生真谛)—— 这种 “真意” 是超越语言的,是内心与自然共鸣后的直觉感悟,体现出陶渊明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冲淡诗风,也让全诗的哲理思考更显含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