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类题库数据 | |
| 专业科目 | 教育学 + 心理学 |
| 题库总量 | 2282 题 |
| 真题题量 | 335 题 |
| 最后更新 | 2025年10月18日 |

班级组织
一、班级组织的概念
(一)班级组织概念的历史考察
中世纪末,将相同年龄和相近知识经验的学生组织起来施教
17世纪,夸美扭斯“班级授课制”
贝尔“导生制”
凯洛夫分科课程论教师主导论课堂教学原则等
(二)班级组织的改造
19世纪70年代,班级授课制开始遭到批判。
1、道尔顿制: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依据儿童学习各科的难易程度,适当分配课程时间
2、哈利斯“圣路易编制法”:根据儿童的能力在短期内升级
3、“巴达维亚法”:把同步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效率
4、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进行了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改革尝试。
目标是: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
寻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5、特普郎制: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与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采用灵活的时间代替固定的上课时间。
6、协同教学:大组采取讲课式的同步教学;小组彻底实施个别教学。
(三)班级组织概念的界定
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同书上)。班级的基本成员是班主任、教师和学生,班级通过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来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
二、班级组织的发育
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特点:同学们对新的环境或多或少存有疑虑;小团体形成。
1、群体成员彼此缺乏充分交往
2、还未形成共同的行为规范
3、群体意识差,聚合力弱
(二)团体要求及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
1、师生矛盾时期:应培养起骨干作用的班干部队伍
2、班主任、教师、学生之间的矛盾
3、学生团体之间的矛盾
(三)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
1、学生团体与学生团体的矛盾期
2、个性矛盾期
三、班级组织的结构
(一)班级组织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
正式组织:班级组织
非正式组织: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有三种类型:亲社会型、自娱型、消极型。
二者同时发生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班级组织的的角色结构
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
角色具有多重性。
教师应以全面、发展的淹灌教育、引导、评价学生;善于转换角色。
(三)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渠道是复杂的。
(四)班级组织的规模
过大的班级规模具有其不适应性:
1、不适应现代教育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趋势
2、不适应现代教育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3、不适应现代教育开放的潮流
四、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目标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师生之间
需要班主任和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提高其对班级成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师生之间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师生之间
5、班主任和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五、班级组织的功能
(一)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社会价值观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行为规范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
(二)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知识及认知、情感、兴趣态度、社会技能
2、满足需要功能
3、诊断功能
知识点 班级管理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普通教育学》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在《大教学论》之后出现的有影响的代表作。
教育学独立学科形态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夸美纽斯(1592-1670年)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大教学论》(1632年)是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在这部著作中,夸美纽斯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包括教育目的、教育方法、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内容。他主张教育应适应自然规律,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提倡普及教育,为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此,答案是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虽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卢梭的《爱弥儿》和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都是教育学的重要著作,但它们并非教育学独立学科形态的起源。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识则独立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知识点 教育与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