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师范学院2021年专升本地理科学专业课考试大纲
天水师范学院2021年专升本地理科学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内容
考试基本内容为《自然地理学》和《中国地理》两大部分。试卷总分为200分,其中《自然地理学》部分占100分,《中国地理》部分占100分。基本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
(一)自然地理学
第一章地球
1.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2.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地理意义。
3.掌握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4.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二章地 壳
1.了解矿物的形态、性质和主要类型。
2.掌握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主要类型。
3.掌握地壳运动基本形式和地质构造类型。
4.理解地震成因、分类、震源、震中、震级、烈度、分布、危害。
5.理解地槽一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6.掌握地质年代表,熟记代(界)、纪(系)名称和划分的大致时间。
7.了解前古生代、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动植物界演化特征、地壳构造轮廓与古地理面貌。
第三章 气 候
1.掌握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2.大气的热力状况。
(1)了解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2)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3)理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和地气系统辐射差额(或平衡);(4)掌握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
3.大气的运动。
(1)了解气压和气压的时空变化;(2)理解形成风的四种力及地转风、梯度风;(3)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三圈环流的形成、行星风系的分布和季节移动、季风环流、焚风。
4.大气中的水分。
(1)理解空气湿度的表示方法,相对湿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2)了解影响蒸发的因素、水气凝结条件和水气凝结物类型;(3)掌握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5.天气。
(1)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掌握气团和锋的类型和天气特征;(3)掌握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和天气特征。
6.气候。
(1)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2)掌握全球主要气候类型; (3)掌握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第四章水 文
1.了解地球上的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2.陆地水。
(1)河流:了解水系和河流;了解河流的水情要素;掌握河流的补给;掌握河川径流的形成、变化和特征值;理解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2)湖泊和沼泽:掌握湖泊的分类;了解湖水的理化性质及水量平衡;掌握沼泽的形成和分类;(3)地下水: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条件、理化性质和运动;掌握潜水和承压水的形成、特征、补给和排泄方式;(4)冰川:了解冰川的形成、运动和类型;理解冰川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海洋。
(1)了解海水的理化性质;(2)了解海水的运动形式;(3)了解洋流的分类;理解世界大洋表层环流系统;掌握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五章 地 貌
1.理解地貌的形成因素和地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构造地貌。
(1)了解全球构造地貌;(2)理解大地构造地貌;(3)掌握地质构造地貌。
3.流水地貌。
(1)掌握流水的类型和作用形式;(2)了解坡面流水地貌与沟谷流水地貌;(3)理解河流地貌及相关的概念。
4.喀斯特地貌。
(1)了解喀斯特作用的化学过程;(2)掌握喀斯特作用的影响因素;(3)理解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
5.风成地貌和黄土地貌。
(1)了解风沙作用;(2)理解风成地貌主要类型;(3)掌握黄土的特性,了解黄土地貌主要类型。
6.了解冰川地貌与冻土(冰缘)地貌。
7.灾害地貌。
(1)了解崩塌的形成条件、地貌形态;(2)掌握滑坡的形成条件、地貌形态;(3)掌握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及其危害。
8.地貌类型。
(1)掌握陆地地貌基本类型;(2)了解海底地貌基本类型。
第六章土 壤
1.掌握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土壤的组成和性质。
3.土壤的形成。
(1)理解成土因素学说;(2)理解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人为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掌握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4)理解土壤剖面分层模式。
4.理解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和主要性态特征。
第七章植 物
1.了解主要生态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2.掌握植物群落的组成、外貌、结构和演替,理解植物群落对环境的影响。
3.理解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特征和生态适应性。
4.了解植物分布与植物区系。
5.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动态平衡。
(二)中国地理
第一章自然地理结构
1.了解中国地表形态特征。
2.掌握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和重要的天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3.掌握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4.了解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与评价。
5.理解中国矿产资源基本特征,了解中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6.掌握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特点,了解中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
7.理解中国海域环境的优势和利用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 人口与经济发展
1.掌握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2.了解中国土地利用的基本特点与利用现状。
3.了解中国水利现状及主要引水工程。
4.理解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与布局。
5.了解中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理解主要工业的分布。
6.掌握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及运输网。
7.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特点与现状。
8.掌握中国自然灾害的基本特征及减灾对策。
9.掌握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分布中心、受威胁现状和主要保护方法。
10.掌握中国土地退化特征及主要表现形式。
11.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总体特征及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状况。’
第三章 地理区域的划分
1.理解中国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
2.理解中国行政区划。
3.掌握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的划分。
第四章 区域分析
1.东北区:(1)理解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2)了解产业结构特点。
2.华北区:(1)了解区位优势;(2)理解首都经济圈的内涵;(3)掌握水资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4)了解黄淮海平原治理的方法。
3.晋陕内蒙古区:(1)了解自然地理条件;(2)掌握该区域成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3)了解土地退化问题。
4.长江中下游区:(1)了解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区域发展条件及产业结构;(3)了解区域发展布局。
5.东南区:(1)掌握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特征。
6.西北区:(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绿洲农业与畜牧业。
7.西南区:(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
8.青藏区:(1)掌握自然地理特征;(2)了解经济发展特点。
二、 参考教材
1.伍光和、王乃昂等编著,《自然地理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部分文章内容 根据招生院校官网内容转载整理
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