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模拟题
甘肃专升本汉语言文学专业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部分知识点模拟习题
一、填空(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
1、周作人说“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是指鲁迅作品____ 。
2、《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一件“无聊的事”是为他三岁的弟弟____ 。
3、《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做的第二件“无聊的事”是送剪绒花给____ 。
4、《铸剑》选自鲁迅的历史小说集____ 。
5、《铸剑》中的两个复仇人是____ 。
6、《伤逝》的女主人公是____ 。
7、废名原名叫____ 。
8、1929年,废名出版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____ 。
9、《子夜》中吴老太爷的“护身法宝”是____ 。
10、钱良材是茅盾的小说____ 中主要人物之一。
二、单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酒楼上》选自鲁迅的小说集____。
A.《彷徨》
B.《呐喊》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2、《铸剑》中的眉间尺对老鼠忽憎忽怜,说明他的性情____。
A.刚愎
B.胆怯
C.大度
D.优柔
3、下面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酒楼上》的一组是____。
A.吕纬甫 “我”长富 长庚 阿顺 阿昭
B.吕纬甫 “我” 阿顺 阿发 老发奶奶
C.吕纬甫 “我”顺姑 尺儿 长庚 长富
D.吕纬甫 “我”长富 干瘪脸的少年 黑的人
4、都属于鲁迅作品中“黑色家族”成员的一组是____。
A.《铸剑》中“宴之敖”、《孤独者》中“魏连殳”
《理水》中“夏禹” 《非攻》中“墨子”
B.《铸剑》中“眉间尺”、《孤独者》中“魏连殳”
《理水》中“夏禹” 《非攻》中“墨子”
C.《铸剑》中“宴之敖”、《铸剑》中“眉间尺”、
《伤逝》中“涓生”、《孤独者》中“魏连殳”
D.《铸剑》中“宴之敖”、《狂人日记》中“狂人”
《在酒楼上》中“吕纬甫”、《阿Q正传》中“小D”
5、黑色人要替眉间尺报杀父之仇,要眉间尺的两件东西是____。
A.眉间尺的青剑和青衣
B.眉间尺的雄剑和头
C.眉间尺的雌剑和青衣
D.眉间尺的雌剑和头
6、废名被认为是____的鼻祖。
A.京派
B.京味
C.海派
D.新月派
7、《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莫须有先生动手著论》中两个小孩子是____。
A.纯和慈
B.细竹和琴子
C.小林和琴子
D. 纯和细竹
8、“1933年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这句话是____对《子夜》的高度评价。
A.瞿秋白
B.鲁迅
C.郭沬若
D.胡适
9、“这里面有一位金融界的大亨,又有一位工业界的巨头;——这小客厅就是中国社会的缩影。”说这话的是《子夜》中的____。
A.李玉亭
B.范博文
C.杜学诗
D.张素素
10、都属于《子夜》中的人物的一组是____。
A.吴荪甫、吴老太爷、杜竹斋、林佩瑶、徐素丽、朱吟秋
B.吴荪甫、赵伯韬、周仲伟、林佩珊、李文亭、冯云卿
C.吴荪甫、赵伯韬、范博文、李玉亭、张素素、屠维岳
D.吴荪甫、赵伯韬、吴老太爷、陆匡时、雷参谋长、杜学诗
三、多项选择(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有关鲁迅《铸剑》的解说,正确的选项有____。
A.《铸剑》选自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B.《铸剑》取材于《列异传》、《搜神记》、《吴越春秋》、《赵绝书》
C.小说中“剑”是小说主人公“黑的人”的精神象征。
D.小说“复仇”主题鲁迅式的开掘与展开,是在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
2、吕纬甫讲的第一个无聊的事,符合原作的有关情节是____。
A.吕有一个小兄弟,三岁就死去了。
B.吕受母亲之命,为小兄弟迁葬。
C.掘开坆一看,棺木快烂尽了,尸首不见,只剩一点头发。
D.吕只好铺好被褥,用棉花裹了些弟弟身体所在地方的泥土包起来,装在新棺材里迁葬。
3、“是的,我也还记得我们同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时候,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时候。但我现在就这样了,敷敷衍衍,模模糊糊。”这句话表现了吕纬甫____。
A.青年时曾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封建迷信。
B.曾是个决心改革中国的热血青年。
C.后来由于找不到改革社会的出路,变得颓唐,不思进取了。
D.现在仍一心要积极奋斗,但迫于社会压力,装作敷敷衍衍,模模糊糊。
4、吕纬甫讲的第二个无聊的事,符合原作的有关情节是____。
A.吕纬甫受母亲的委托,为报答阿顺的荞麦粉,为阿顺买了一朵剪绒花。
B.到了阿顺家,阿顺却已死去了。
C.到了阿顺家,阿顺却已出嫁了。
D.只好将剪绒花送给了阿昭。
5、收在《彷徨》的,与《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有____。
A.《孔乙己》
B.《孤独者》
C.《离婚》
D.《伤逝》
6、有关《铸剑》正确的说法有____。
A.有两个高潮,前一个高潮是“三头相搏”。
B.有两个高潮,前一个高潮是“铸剑开炉”。
C.有两种调子:悲壮与嘲讽,崇高与荒谬。
D.有两种调子:主客问答,抑客扬主;主人的崇高,客人的荒谬。
7、黑色人要用眉间尺的头与剑去复仇,比较正确的理解应该是____。
A.无力战胜强大于己的敌人,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B.要向敌人复仇,应先向自身复仇,与旧的自我决裂。
C.骗取王的信任,表明自己已杀了王的敌对者。
D.黑色人骗取眉间尺的信任,为自己复仇。
8、废名《桥》的主要人物有____。
A.纯
B.小林
C.琴子
D.细竹
9、周作人最欣赏废名作品的____。
A.理趣
B.禅趣
C.涩味
D.京味
10、关于《子夜》,比较正确的说法有____。
A.是描写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B.它包容着农村和城市的革命运动。
C.它包容着都市金融市场的搏斗。
D.它包容着工业上的风波。
四、语段阅读鉴赏(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就在靠窗的一张桌旁坐下了。楼上“空空如也”,任我拣得最好的座位:可以眺望楼下的废园。这园大概是不属于酒家的,我先前也曾眺望过许多回,有时也在雪天里。但现在从惯于北方的眼睛看来,却很值得惊异了: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蘩花。仿佛毫不以深冬为意;倒塌的亭子边还有一株山茶树,从暗缘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我这时不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大风一吹,便飞得满空如烟雾。……
鲁迅《在酒楼上》
谈谈作者对“老梅”、“山茶花”描写的精妙处,以及本段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我在少年时,看见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便以为这实在很可笑,也可怜。可不料现在我自己也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鲁迅《在酒楼上》
谈谈这段话的含义。
3、“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鲁迅《铸剑》
分析本语段在文字上有什么特点。
4、“菱叶差池了水面,约半荡,余则是白水。太阳当顶时,林茂无鸟声,过路人不见水的过去。如果是熟客,绕到进口的地方进去玩,一眼要上下闪,天与水。停了脚,水里唧唧响,——水仿佛是这一个一个声音填的!偏头,或者看见一人钓鱼,钓鱼的只看见他的一根线。一声不响的你又走出来了。好比是进城去,到了街上你还是菱荡的过客。
这样的人,总觉得一个东西是深的,碧蓝的,绿的,又是那么圆。”----废名《菱荡》
鉴赏本语段的意境美。
5、“此时指挥交通的灯光换了绿色,吴老太爷的车子便又向前进。冲开了各色各样车辆的海,冲开了红红绿绿的耀着肉光的男人女人的海,向前进!机械的骚音,汽车的臭屁,和女人身上的香气,霓虹电管的赤光,——一切梦魇似的都市的精怪,毫无怜悯地压到吴老太爷朽弱的心灵上,直到他只有目眩,只有耳鸣,只有头晕……
吴老太爷脸色像纸一般白,嘴唇上满布着白沫,头颅歪垂着。黄绫套子的《太上感应篇》啪 的一声落在地下。……----茅盾《子夜》
细读上面语段,简析它的象征意义。
6、“……老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矛盾《子夜》
指出说这段话的人物,简析这段话的含义。
五、综合题(共2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注:每题要求字数800字以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摆脱的声音。
②“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
细读小说文本,做出你的分析。
2、《铸剑》中“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到此应戛然而止;鲁迅却精心安排了“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
试分析小说前后两个高潮之间的关系;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发生了什么变化。
部分文章内容 根据招生院校官网内容转载整理
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侵权请联系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