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生理学(physiology):是研究生物体及其各组成成分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2、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3、稳态(homeostasis):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4、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节,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
5、反射(reflex):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6、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7、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8、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指脂溶性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faciliated diffusion):指水溶性的小分子或离子通过膜上载体或通道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e transport):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通常是带点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原发性主动运输,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4、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许多物质在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时,所需的能量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Na+在膜两侧的浓度势能差,后者是钠泵利用分解ATP释放的能量建立的。这种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
5、出胞(exocytosis):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如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神经细胞分泌递质等。
6、受体介导式入胞(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被转运物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许多大分子蛋白质(如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以这种方式入胞。
7、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较重要的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Ca2+。
9、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10、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如果细胞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其膜电位会发生迅速的一过性的波动,这种膜电位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11、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在刺激的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刚能引起细胞兴奋或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12、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在一段膜上能够诱发去极化和Na+通道开放之间出现再生性循环的膜内去极化的临界值,称为阈值电位。
13、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ary period,ARP):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在紧接着兴奋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组织或细胞再次发生兴奋。该时期的长短决定了组织或细胞发生或传导兴奋的频率。
14、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阈值下刺激引起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的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的轻度去极化。在神经细胞,这种去极化是由Na+通道少量开放,Na+少量内流引起的,这是阈下刺激引起的被动点紧张电位基础上出现的细胞膜主动反应。
15、空间总和(temporal summation):在细胞膜的同一部位,先后产生的多个局部反应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叠加的现象。多个局部兴奋的去极化波经时间总和后若能达到阈电位水平,也可爆发动作电位。
16、电紧张电位(electrotonic propagation):局部反应向周围传播的方式,主要取决于膜的被动电学特性。其特征是反应的幅度传播距离加大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传播的范围从不足1毫米到几毫米,故也称衰减性传播。
17、跳跃式传导(saltatory conduction):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表现为局部电流在发生动作电位的郎飞结和相邻的静息郎飞结之间流动。因此,动作电位呈现“跳跃式”传导。有髓鞘神经的跳跃式传导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不仅提高了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而且减少了能量消耗。
18、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将肌细胞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部的传入、三联体处信息的传递和肌浆网对Ca+的释放和回收等过程。
19、等长收缩(isometr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
20、等张收缩(isotonic 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21、单收缩(single twitch):指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会出现一次机械收缩。
22、不完全强直收缩(incomplete tetanus):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表现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
23、完全强直收缩(complete tetanus):刺激频率更高时,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中,表现为机械反应的平缓增加,称为完全强直收缩。
24、前负荷(preload):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25、初长度(initial length):指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的一定长度。
26、后负荷(afterload):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后负荷。
27、肌肉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负荷无关的、决定肌肉收缩效能的内在特性。主要取决于肌肉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内Ca+的水平和肌球蛋白的ATP酶活性。
28、终极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乙酰胆碱的作用下,终极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终极电位。
29、量子释放(quantal release):每个囊泡中储存的Ach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泡为单位倾囊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30、极化(polarization):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
31、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
32、去极化(depolarization):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或除极化。
33、复极化(repolarization):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复极化。
34、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很弱的刺激只引起细胞膜产生电紧张电位,当刺激稍强时,引发的去计划电紧张电位也能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在受刺激的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与电紧张电位叠加,形成局部反应。
35、电化学驱动力(electrochemical driving force):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浓度差和电位差。两个驱动力代数和称为电化学驱动力。
血液
1、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的血细胞比容为40%~50%,成年女性为37%~48%。
2、可塑变形性(plastic deformation):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通过小于其直径的毛细血管和血窦孔隙时,将会发生卷曲变形,过后又恢复原状的特性。
3、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4、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通常以红细胞在第1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5、贫血(anemia):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称为贫血。
6、纤维蛋白溶解(fibrinolysis):简称纤溶,即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
7、生理性止血(hemostasis):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然停止的现象,称为生理性止血。
8、血型(blood group):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9、血液凝固(blood cogulation):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循环
1、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心动周期。
2、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当心室肌收缩、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这时,室内压尚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仍然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暂时成为一个封闭腔。由于心肌的强烈收缩,导致室内压急剧升高,而心室容积并不改变,这段时间称为等容收缩期。
3、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4、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5、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6、心指数(cardiac index):在空腹和安静状态下,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或静息心指数(L/(min·m2))。
7、心肌收缩能力(myocardial contractility):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包括收缩强度和速度)的内在特性,又称为心肌的变力状态。
8、心里储备(cardiac reserve):又称为心泵功能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搏出量储备和心率储备。
9、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10、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RRP):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在膜内电位恢复到3期的—60mV~—80mV这段时间内,只有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称为相对不应期。
11、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SNP):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在膜内电位恢复到3期的—80mV~—90mV这段时间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这段心肌兴奋性高于正常的时期成为超常期。
12、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正常心脏按照窦房结的节律而兴奋和收缩。但在某些实验条件和病理情况下,如果心室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人工的或窦房结之外的病理性异常刺激,则心室可以接受这一额外刺激,产生一次期前兴奋,由此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
13、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14、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路。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性很低,传导速度缓慢,兴奋需要延搁0.1秒的时间才能传向心室,故称房—室延搁。
15、血压(blood pressure):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16、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急剧升高,大约在收缩期的中期达到最高值。这时的动脉血压值称为收缩压。
17、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18、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平均动脉压,其数值约等于舒张压加1/3脉压。
19、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约4~12cmH2O。
20、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生成组织液的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
21、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carotid sinus baroreceptor):存在于颈动脉窦区血管壁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动脉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并将其转化为传入神经上的神经冲动。压力感受器的本质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22、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简称自律性,是指心肌组织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23、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实现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24、直截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是指血液从微动脉经后微动脉和通血毛细血管进入微静脉的通路。
25、紧张(tonus):将神经或肌肉等组织维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活动,称为紧张。
26、压力感受性反射(baroreceptor reflex):也称减压反射,是通过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刺激而引起的。
呼吸
1、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即气体进出肺的过程。
2、顺应性(Compliance):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称为顺应性,容易扩张者,顺应性大,弹性阻力小;不易扩张者,顺应性小,弹性阻力大。
3、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DPPC)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SP)。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减少肺泡的回缩力。
4、潮气量(tidal volume,TV):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
5、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又称为吸气储备量。
6、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又称为呼气储备量。
7、余气量(residual volume,RV):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成年人的余气量为1000~1500ml。
8、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IC):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化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是潮气量与补吸气量之和。
9、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是余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
10、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为2.5L。
1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后,再用力尽快呼气,计算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占其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也称时间肺活量,正常成年人分别为83%、96%和99%。
12、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等于肺活量与余气量之和。
13、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 dead space):肺泡无效腔加上解剖无效腔合成生理无效腔。正常人肺泡无效腔接近于零,故生理无效腔几乎与解剖无效腔相等。
14、功能余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FRC):平静呼气末,肺内仍余留的气体量。正常成人约为2.5L。
15、每分肺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每分钟内进或出肺的气体总量。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6~8 L/min。
16、肺泡通气量(alveolar ventilation):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7、胸膜腔内压(intrapleural pressure):指胸膜腔内的压力。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故习惯上称胸膜腔负压。
18、通气/血流比值(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约为0.84.
19、Hb氧容量(oxygen capacity):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所能结合氧的最大量。氧容量受血红蛋白浓度的影响。
20、Hb氧含量(oxygen content):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氧含量主要受氧分压影响。
21、Hb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Hb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100%。
22、氧解离曲线(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反映氧分压与Hb氧结合量或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23、波尔效应(Bohr effect):pH降低或PCO2升高,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P50增大,氧解离曲线右移;反之,pH升高或PCO2降低,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这种酸度对氧亲和力的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24、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肺牵张反射是指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又称黑-伯反射。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张引起吸气抑制和肺缩小引起吸气的两种反射。
25、中枢化学感受器(central chemoreceptor):存在于延髓腹外侧浅表,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它接受H+浓度增高的刺激而反射地使呼吸增强。
消化与吸收
1、消化(Digestion):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结构复杂、分子量大,不能直接被吸收,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加工、处理,即将大块的、不溶于水和大分子的食物变成小块、溶于水和分子较小的物质,这个过程称为消化。
2、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3、慢波(slow wave):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膜电位基础上,可自发地周期性地产生去极化和复极化,形成缓慢的节律性电位波动,由于其频率较慢,称为慢波,又称基本电节律。
4、胃肠激素(gut hormone):由存在于胃肠粘膜层、胰腺内的内分泌细胞和旁分泌细胞分泌,以及由胃肠壁的神经末梢释放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又称胃肠肽,主要有胃泌素、缩胆囊素、促胰液素、抑胃肽(GIP)和胃动素。
5、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指即存在于脑中又存在于胃肠,呈现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如胃泌素、缩胆囊素等。
6、胃肠激素的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 of gut hormone):是指一些胃肠激素具有刺激消化道组织代谢和促进生长的作用。
7、胃的排空(gastric emptying):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8、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是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可与维生素B12相结合,保护其不被消化液破坏,并促进维生素B12在回肠被吸收。
9、(peristalsis):为纵行肌和环形肌协调起来形成的一种推进性运动,在食团的前方出现一个舒长波,紧靠食团的后方出现一个收缩波,舒长波和收缩波同时向前推进。
10、小肠的分节运动(segmental motility):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的运动,在食糜所处的一段肠管上,环形肌在许多点同时收缩,把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原来收缩处舒张,原来舒张处收缩,如此反复进行,使食糜不断分开,又不断混合。
11、胆盐的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排入到小肠中的胆盐约有95%在回肠末端被吸收入血,在进入肝脏作为胆汁的原料,并刺激胆汁分泌,这个过程称为胆盐的肠肝循环。
12、容受性紧张(receptive relaxation):由进食动作(如咀嚼、吞咽)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紧张,称为容受性紧张。这种舒张可使胃容量由空腹时的50ml增加到进食后的1.5L。
13、蠕动冲(peristaltic rush):在小肠常可见到一种进行速度很快(2~25cm/s)、传播较远的蠕动,称为蠕动冲。
尿液的生成和排出
1、肾单位(nephron):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
2、管-球反馈(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时,到达远曲小管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增加,Na+、K+、Cl-的转运速率也就增加,致密斑将信息反馈至肾小球,使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将恢复正常;反之,当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流经致密斑的小管液流量减少,致密斑又将信息反馈到肾小球,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至正常水平。这种由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
3、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单位时间(每分钟)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安静时约为125ml/min。
4、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约为19%。
5、肾小球有效滤过压(glomerural 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
6、肾糖阈(renal glucose threshold):当血糖浓度达到180mg/100ml (血液)(160~180mg/100ml)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7、渗透压利尿(osmotic diuresis):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压利尿。
8、球-管平衡(glomerulotubular balance):近端小管对溶质(特别是Na+)和水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改变,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增大,反之,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减少。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
9、水利尿(water diuresis):大量饮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
10、清除率(clearance,C):两肾在1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物质完全清除(排出),这个被完全清除了该物质的血浆毫升数,称该物质的清除率(mL/min)。
神经系统的功能
1、神经冲动(nerve impulse):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兴奋或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4、特异性投射系统(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5、非特异性投射系统(non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6、牵涉痛(referred pain):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7、运动单位(motor unit):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8、牵张反射(stretch reflex ):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9、腱反射(tendon reflex):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0、肌紧张(muscle tonus):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11、脊髓休克(spinal shock):简称脊休克,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1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内分泌系统
1、激素(hormone):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远距分泌(telecrine):激素通过内分泌方式经血液循环向远隔部位传输信息,完成细胞之间的长距细胞通讯,因此也称远距分泌。
3、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却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4、促垂体区(hypophysiotrophic area):下丘脑内侧基底部的小神经元细胞组成小神经元细胞分泌系统,能产生多种调节腺垂体分泌的激素,故将此区域称为下丘脑的促垂体区。
5、下丘脑调节肽(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6、呆小症(cretinism):胚胎时期缺碘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婴幼儿,脑的发育有明显障碍,智力低下,且身材矮小,称为呆小症。
7、碘阻滞效应(Wolff-Chaikoff effect):过量碘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的效应。
8、应激反应(stress response):当机体受到来自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一定程度的伤害性刺激时,除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变化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性质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这种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称为应激反应。表现为血液中ACTH和GC迅速增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分泌增加。
9、应急反应(emergency reaction):在机体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将立即被调动起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大大增加,发生一系列反应。这种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10、侏儒症(dearfism):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患儿生长停滞,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称为侏儒症。
11、肢端肥大症(acromegaly):成年人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由于骨骺闭合,长骨不再生长,但短骨、颅骨和软组织出现异常生长,表现为手足粗大、鼻大唇厚,下颌凸出和内脏器官增大等现象,称为肢端肥大症。
内容摘要:时间来到2025年的6月中旬,咋们2025年甘肃专升本考试的招录工作已经全部结束了。随着最终录取结果的公布,一些专科院校也公布了自己院校甘肃专升本考试录取情况...
TAGS:甘肃专升本 甘肃专升本录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