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专升本网 - 515148.COM / 优思途®我要无忧升本
关注优思途甘肃专升本网微信公众号
甘肃专升本网抖音账号
甘肃专升本网手机站
甘肃专升本手机APP

甘肃专升本辅导班
    广告
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年考试大纲 / 兰州文理学院 / 详细内容

兰州文理学院2021年专升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考试大纲

2021年03月05日 来源:​兰州文理学院招办 作者:​兰州文理学院 编辑:张老师 投稿

兰州文理学院2021年专升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 考试目的

通过专业课考试,全面了解应试者在专科层次学习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各主干课程的学习掌握情况,考查其专业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选拔其中成绩优异者进入本科层次继续深造。

二、 专业考试范围、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门专业课。

三、考试内容

考试内容以指定教材为主,题型包括:单项选择、判断、填空、推导结构、完成反应式、合成、计算等题。

四、试题难易度

较容易题:约30%

中等难度题:约60%

较难题:约10%

五、说明

试卷满分为200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所占分值分别为:120和80分。考试时间为 180分钟。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内容概述与总要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为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普通专科接本科教育实施的一门专业课入学考试。

2.参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的学生应理解或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的关系,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对各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区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

了解:要求考生知道有关内容并准确再现;

理解:要求考生理解有关知识并加以解释;

掌握: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并能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全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分钟。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知识范围

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与方法论 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派别 哲学的党性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

2.考核要求

(1)了解哲学的含义。

(2)掌握哲学与世界观、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3)了解哲学的研究对象。

(4)理解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5)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原因和意义。

(6)掌握哲学的基本派别。

(7)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8)掌握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9)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和缺陷。

(10)理解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点以及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11)了解哲学的党性。

(12)掌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含义、区别并能够分辨具体观点。

(13)了解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及其代表人物。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1.知识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大纲发布在甘肃专升本网,关注微信公众号“优思途甘肃专升本网”可以将所有甘肃专升本考试大纲收藏在手机,方便随时浏览。

2.考核要求

(1)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阶级基础。

(2)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特别是直接理论来源。

(3)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科学前提。

(4)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伟大意义。

(5)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6)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脱离实践观点的批判。

(7)掌握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8)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彻底的批判性为标志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9)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并能够运用这一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10)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

1.知识范围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2)理解哲学认识方式—反思。

(3)掌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

(4)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5)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人生观的意义。

(6)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当代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信念的意义。

二、物质与世界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1.知识范围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运动 相对静止 时间 空间。

2.考核要求:

(1)了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2)了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特点。

(3)掌握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4)掌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5)了解哲学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关于物质结构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6)了解运动的含义和相对静止的含义。

(7)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8)掌握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9)理解相对静止的意义。

(10)了解时间的含义和特点。

(11)了解空间的含义和特点。

(12)掌握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13)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4)了解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的错误。

(15)了解唯心主义在时间、空间问题上的错误。

(16)了解割裂物质和运动关系、运动与静止关系的错误观点。

(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知识范围

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考核要求

(1)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掌握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用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掌握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观点,说明我国目前放开生育二胎政策的正确性。

(4)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和人口决定论的错误。

(5)掌握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6)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标志就是生产方式所体现的物质性。

(三)从物质到意识

1.知识范围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结构 人工智能的实质。

2.考核要求

(1)了解从无生命物质到人类意识发展的三个有决定意义的环节。

(2)理解劳动对于人的意识发展的重大作用。

(3)了解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精神活动。

(4)掌握意识的本质。

(5)掌握马克思关于意识本质的表述:“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6)理解意识的主观性。

(7)掌握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8)了解意识的结构。

(9)了解潜意识和显意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含义。

(10)掌握意识的能动性及其具体表现。

(11)掌握发挥意识的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分析和说明现实问题。

(12)掌握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方法和途径。

(13)了解夸大和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错误观点。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知识范围

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物质形态的层次性 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含义。

(2)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3)掌握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并能够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三、实践与世界

(一)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1.知识范围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基本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活动规律实践的理性结构和社会结构。

2.考核要求

(1)掌握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基本形式。

(2)理解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没有正确解决实践的本质问题的原因。

(3)掌握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1.知识范围

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 实践主体的能力结构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体和客体、实践主体和实践客体的含义。

(2)了解主体的能力结构。

(3)了解主体与主观的区别和联系。

(4)了解客体与客观的区别和联系。

(5)理解主体对象化(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客体主体化)的含义。

(6)掌握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7)掌握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实质,并能够分析实践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原理对于人生的启迪。

(8)掌握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三个基本环节。能够用实践的运行机制原理说明如何进行实践活动。

(三)实践与世界的二重化

1.知识范围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分化和统一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和统一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主观世界、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人化自然的含义。

(2)理解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3)理解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及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4)理解实践的世界观意义。

四、社会及其基本结构

(一)社会的实践本质

1.知识范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社会结构。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有机体的含义。

(2)掌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知识范围

生产力的构成及特点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的经济结构 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各方面的关系阶级。

2.考核要求

(1)掌握生产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2)理解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了解生产力的特征。

(5)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含义。

(6)掌握生产关系的构成及其各方面的关系。

(7)理解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8)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及功能。

(9)了解阶级的实质和划分阶级的标准。

(10)理解阶级的产生仅 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11)了解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历史范畴。

(12)理解阶级与等级、阶级与阶层的区别和联系。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

1.知识范围

社会政治结构及核心 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 国家的实质和职能 国体 政体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2.考核要求

(1)掌握上层建筑的含义及构成。

(2)了解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政治结构、国家、国体、政体的概念。

(3)掌握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4)理解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5)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和国家的职能。

(6)理解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7)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

1.知识范围

文化的本质及其特点 社会意识 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关系 文化结构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 文化的功能 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化的含义、本质、特点及其结构。

(2)了解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的区别和联系。

(3)了解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文明、传统的含义。

(4)掌握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

(5)能够运用文化结构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性。

(6)能够运用文化结构对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能动反作用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

(7)掌握文化的功能。

(8)能够运用文化的功能原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9)理解各种意识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10)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和联系。

(11 )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12)掌握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3)能够运用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说明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五、个人与社会

(一)人的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

1.知识范围

人的个体发生与社会遗传 现实的个人与现实的社会 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的含义。

(2)了解社会遗传的含义。

(3)理解现实的个人。

(4)了解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5)了解个性的含义。

(6)理解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

(二)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

1.知识范围

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个人价值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2.考核要求

(1)了解人的社会价值。

(2)了解人的个人价值。

(3)理解实现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

(4)理解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

(5)掌握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6)能够联系实际说明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社会创造人与人创造社会

1.知识范围

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关系的简单再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扩大再生产的含义。

(2)了解人类社会生产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四个方面。

(3)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六、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

1.知识范围

联系及其特点 条件 系统 发展 新事物 旧事物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考核要求

(1)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了解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

(3)理解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条件性。

(4)了解系统的含义及其特征。

(5)掌握矛盾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6)了解联系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7)了解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8)了解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9)掌握新事物和旧事物及其区分标准。

(10)掌握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

(11)能够运用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分析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12)能够用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理说明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态度。

(13)掌握发展的实质。

(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1.知识范围

规律 范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原因和结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 可能性和现实性 内容和形式 客观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2.考核要求

(1)了解规律和范畴的含义。

(2)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3)理解规律和范畴的关系。

(4)掌握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了解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6)理解因果联系的构成条件和意义。

(7)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8)能够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说明抓住“机遇”的重要性。

(9)了解现象和本质的含义,掌握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能够用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0)了解假象的含义、假象和错觉的区别。

(11)掌握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12)了解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及其关系。

(13)掌握分析可能性的方法。能够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怎样争取将好的可能性变为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14)理解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的区别和联系。

(15)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原理的现实意义。

(16)了解形式和内容的含义,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17)了解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反对形式主义和虚无主义。

(18)了解客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含义及其关系。

七、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1.知识范围

质 量 度 适度 量变 质变及其关系 阶段性部分质变 局部性部分质变 质变中量的扩张。

2.考核要求

(1)了解质、量、度、量变、质变的含义。

(2)掌握适度原则。能够运用适度原则分析现实问题。

(3)理解质和存在是直接的同一。

(4)了解质和属性的关系。

(5)了解量变的基本形式和质变的基本形式。

(6)理解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7)能够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8)掌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9)掌握质量互变规律。

(10)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作为大学生应如何发展自己。

(11)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部署的正确性。

(12)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必须把远大目标和扎实工作相结合。

(13)能够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说明既要勇于开拓创新,又要脚踏实地。

(二)对立统一规律

1.知识范围

矛盾及其属性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论与系统论。

2.考核要求

(1)掌握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其关系。能够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3)掌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4)理解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理解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6)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能够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7)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

(8)了解解决矛盾的方法。

(9)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10)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1)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2)能够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3)掌握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14)掌握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关系。

(15)掌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关系。

(16)掌握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能够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具体问题。

(17)掌握矛盾分析方法。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知识范围

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 否定之否定及其实质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法的过程论。

2.考核要求

(1)了解肯定因素、否定因素的含义,理解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2)理解否定之否定的实质及其特征。

(3)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4)掌握坚持辩证否定观的现实意义。能够用辩证否定观分析现实问题。

(5)了解扬弃的含义。

(6)掌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7)掌握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能够运用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说明“社会主义发展和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等现实问题。

(9)了解辩证法的过程论的含义。

八、历史规律与社会形态的更替

(一)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知识范围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旧历史观的两个缺陷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4)能够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实际问题。

(5)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历史观的两个缺陷及其三个根源。

(6)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二)历史运动的规律及其特殊性

1.知识范围

发展过程的自在形式和自为形式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的规律及其历史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理解社会发展的自为性不能否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3)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4)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据。

(5)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6)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7)能够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8)了解“适合”的含义。

(9)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10)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的表现。

(11)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2)能够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13)了解阶级斗争的含义。

(14)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掌握阶级分析方法。

(16)了解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

(三)历史规律的实现途径

1.知识范围

科学技术革命 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和改革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考核要求

(1)了解科学技术革命的含义。

(2)了解现代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3)掌握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运用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

(4)掌握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机制。

(5)掌握科学技术的双重性。能够用这一原理分析解决科技异化问题和全球问题的措施。

(6)能够分析技术决定论的错误。

(7)了解社会革命和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两种形式。

(8)了解社会革命的含义、根源和条件。

(9)理解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理解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理解社会革命与科技革命的关系。

(12)了解历史人物的含义。

(13)理解历史人物特别是伟大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4)理解“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的本质。

(15)了解制约历史人物和普通个人历史活动的条件。

(16)了解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17)理解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遵循的原则。

(18)了解人民群众的含义。

(19)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20)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21)能够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说明我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

(22)了解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23)能够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说明我党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形态的更替及其多样性

1.知识范围

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形态的含义。

(2)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

(3)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选择性。

(4)理解社会形态选择的条件。

(5)掌握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

(6)能够用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说明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

(7)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8)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9)理解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九、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的发生

1.知识范围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2.考核要求

(1)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2)了解认识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的含义。

(3)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4)了解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关系。

(5)掌握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6)能够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说明实现中国梦等现实问题。

(7)掌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能够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8)掌握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能够用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原理说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二)认识的本质

1.知识范围

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的关系 能动的反映论。

2.考核要求

(1)理解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

(2)了解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了解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4)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了解能动反映的含义。

(6)掌握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

(7)能够运用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8)了解认识的本质与人的社会性的关系。

(三)认识的结构

1.知识范围

认识主体 认识客体 认识中介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特征 认识结构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2.考核要求

(1)了解认识主体、认识客体、认识中介的含义。

(2)了解认识中介系统构成。

(3)理解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4)理解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受动性。

(5)了解认识结构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十、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1.知识范围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理性认识到实践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认识辩证发展的基本规律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方法论意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感性认识的含义、特征、表现形式。

(2)了解理性认识的含义、特征、表现形式。

(3)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4)了解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

(5)理解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掌握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7)掌握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

(8)掌握一个正确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9)能够运用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原理分析现实问题。

(10)掌握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求得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能够用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分析一些观点和现实问题。

(12)掌握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13)了解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4)能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及危害。

(15)掌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

十一、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认识活动中的思维方法

1.知识范围

辩证法 认识论和方法论 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知性思维与辨证思维极其关系。

2.考核要求

(1)理解辩证法、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2)了解思维方法的本质和特点。

(3)理解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4)了解知性思维与辨证思维极其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1.知识范围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2.考核要求

(1)了解归纳和演绎的含义及其关系。

(2)了解分析和综合的含义及其关系。

(3)了解抽象、感性具体、理性具体的含义。

(4)了解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含义。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1.知识范围

当代科学思维方法群 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2.考核要求

(1)了解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结构-功能方法、模型化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的含义。

(2)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

十二、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

1.知识范围

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具体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的作用。

2.考核要求

(1)了解真理的含义。

(2)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反对主观真理论。

(3)理解真理一元论的基本观点。

(4)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关系。

(5)能够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6)了解真理的具体性的含义。

(7)理解真理发展的规律。

(8)了解谬误的含义。

(9)了解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的条件。

(10)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明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实践标准的重要意义。

(11)理解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理解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二)价值

1.知识范围

价值及其特征 价值评价 价值观念与社会生活。

2.考核要求

(1)了解价值的含义。

(2)了解价值的类型。

(3)理解价值的客观性、主体性。

(4)理解价值的相对性。

(5)了解价值评价含义。

(6)理解价值评价的功能。

(7)掌握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原则。

(8)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知识范围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统一的基础。

2.考核要求

(1)了解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

(2)掌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3)能够用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正确性等问题。

十三、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一)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1.知识范围

社会进步的基本含义 社会进步过程中的代价 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和最高标准。

2.考核要求

(1)了解社会进步的含义。

(2)了解代价的含义。

(3)理解社会进步过程中付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

(4)能够运用社会发展的代价原理分析在社会发展中如何不付出过大代价。

(5)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生产力的状况。

(6)理解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7)掌握生产力标准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标准的关系。

(二)人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

1.知识范围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实际过程的两个侧面 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2.考核要求

(1)理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同一实际过程的两个侧面。

(2)理解人的发展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

(3)掌握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

(三)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1.知识范围

必然王国 自由王国 异化 共产主义。

2.考核要求

(1)了解必然和自由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2)了解必然王国的含义。

(3)了解自由王国的含义。

(4)了解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5)了解共产主义的含义和共产主义的特征。

(6)掌握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基本含义。

(7)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考核内容

导 论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生产,劳动过程三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社会生产的四个环节、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第一章 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条件、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第二节 商品的二因素、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

第三节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货币的职能

第二章 剩余价值生产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的本质、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第二节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价值增值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生产方法、资本主义工资。

第三节 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第三章 资本的运动

第一节 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三种资本循环形式、资本顺利实现循环的条件。

第二节 资本周转

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影响资本周转资本速度的因素、资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资本再生产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内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

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及其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生产价格。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的形成、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的作用、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

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借贷资本的来源、借贷资本的特点、借贷利息的来源和本质、影响借贷利息的因素。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的特点、地租的本质、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第五章 垄断资本主义

第一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垄断组织、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作用、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节经济的形式。

第三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氙陷、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公有制、全民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按劳分配。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基本经济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第七章 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资源配置方式、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的必然性、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框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二节 市场机制

市场和供求、市场和价格、市场竞争。

第三节 市场体系和市场制度

市场体系的构成、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市场秩序和规则、市场组织。

第八章 对外经济开放

第一节 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实质、作用,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

第三节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原则、主要规则、对我国的影响。

第九章 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

第二节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及其影响因素、社会总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第三节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作用、宏观调控目标、宏观调控手段和政策、宏观调控系。

四、参考教材: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2.《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分隔线----------------------------
    ------分隔线----------------------------
      浏览更多热门资讯
    2024年甘肃专升本兰州文理学院
    2024年甘肃专升本兰州文理学院网站免费提供2024年甘肃专升本兰州文理学院,甘肃专升本考试兰州文理学院等最新信息,欢迎访问甘肃专升本兰州文理学院栏目获取更多2024年甘肃专升本兰州文理学院。2024年甘肃专升本兰州文理学院更新时间:2024-04-20。
    甘肃专升本考试大纲
    甘肃专升本资源导航
    甘肃专升本网每日一练
    甘肃专升本在线答题
    甘肃专升本网学霸刷题排行榜
    热点更新更多
    甘肃专升本网VIP专享计划
    甘肃专升本辅导班
      广告
    甘肃专升本网微信公众号